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市场

叶永青:艺术品凭什么“天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0-29 15:31:0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有人说这比印钞机还厉害

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几千元人民币,还是如今的上亿元,其实都是高昂的价格。有观众向叶永青提问,“艺术家完成一幅作品,可能只需要半个月,甚至几天。如何按时薪、月薪来算,艺术真值这么多钱吗?定价标准是什么?”

这个问题显然触碰到叶永青的兴奋点。他说,如果论一张画的成本,其实很简单,画框、颜料,最多500元,除此以外的就是所谓“天价”。叶永青记得,上世纪80年代,著名画家李可染曾在巴黎举办画展并现场挥毫。不过8分钟就完成的作品,现场卖到10万元人民币。“有人说,这比印钞机还厉害”。

叶永青认为,艺术的价值与这个时代和人群的认知有关。“艺术的定价是项系统工程”,他说,这是在创作其中没法判断的,“否则我当初必定一张画都不卖,到今天就成为特别有钱的人了”。

所以,他不认为艺术品的价格是可以相信的东西。“即便它一文不值,我还是热爱;即便它价格不菲,我也不依赖”。

脱离体验的艺术并不完满

谈到广州的艺术氛围,叶永青说,虽然这座城市很繁华,但艺术仍然没有走进人们的生活。他说,人们欣赏艺术,更多地可能是通过互联网,真正走进美术馆、博物馆的人依然不多。

知道西方的孩子,是怎么样接触艺术的吗?他举例说,“比如大英博物馆,一群7、8岁的当地孩子在里面上课,不是艺术课,而是算术课。他们每人手持一份表格,要数出博物馆里有多少个天使石膏像,多少个断了手的女神石膏”。

叶永青认为,最好的接触艺术方式是体验,而非观赏。“艺术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体验不同,感悟就不同。脱离了体验的艺术,并不完满”。

 

采写:南都记者 李晓瑛 实习生王凤霞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