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超
“新媒体艺术”自踏入中国之初就开始不断的“发育”:90年代以张培力为代表的新生代录像艺术家,是当时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策动者。21世纪以后,数码网络等高科技产品逐渐介入日常生活,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开始蜕去录像艺术的那层“龙衣”,多媒体交互装置艺术大行其道。今天,互联网已经变成一张无所不在、包囊万物的网膜,无限延展性、不可预知性决定了互联网能够成为先锋艺术的可能。因此,在不可阻挡的网络全球化进程中,网络艺术已经成为新媒体艺术不可不谈的一项艺术形式。
中国录像艺术自启蒙初始就被当作一种艺术形式来接受和利用,而网络艺术在中国正式亮相之前,就已经有浑厚的群众基础,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网民基数,网络科技也处于世界前沿。相比录像艺术,无疆界、虚拟性以及欺诈性等如此诸多不可掌控的因素,决定了网络艺术不可能循规蹈矩的按照“乌托邦——边缘化”的艺术通用线索发展。人们把网络艺术当作某种不受待见的“新玩具”,对它的出现没有多大的震惊,反而对它的兴奋期正如viper上瘾般无休止的延续。话语正在僵死,观念正在混乱,“玩具”风格正在固化,主题正在边缘化,笔者认为,中国网络艺术正走向一条不可预测的道路。
观念落后于技术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媒体定义,上世纪九十年代录像、video被当作主流新媒体,到了今天,新媒体被泛指网络。网络艺术在中国发展之初,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们集体无意识,甚至有人叫嚣“网络就是网络,艺术就是艺术”,但后来事实证明,网络可以是艺术,它已经在悄无声息地点拨我们的神经,并且往往能够引起爆发性的关注。
时下正泛滥的BBS论坛曾经是最具先锋性的互动网络“作品”,最初的“作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介入者淡化了作者的身份,并且衍生出一系列的具有组织性的游戏规则,只是后来的BBS没有延续其先锋性,没有被当作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如今的互联网充斥着娱乐性,中国的网民已经把它当作一个时髦“玩具”,然而,网络的“艺术”仍旧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最近正风靡于网络的“贾君鹏”事件,就可以当作是中国网民集体无意识的一次网络互动艺术,一句简单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使得迷失在虚拟网络中的人们用同一种方式达到了自我娱乐的目的。随着“贾君鹏”事件声势愈发浩大并且不断的有纸媒、TV介入进来,人们才真正开始关注事件的观念层面。由此可见,中国的新媒体艺术总体滞后的很大因素是技术与观念结合的滞后,尤其是对技术极度依赖的网络艺术。
对于网络艺术而言,“技术崇拜”不算是一个贬义词。WEB2.0时代,网络已经高度民主,其核心是互动,这里讲求的互动并非像以前放几个传感器那样简单,而是需要虚拟的赛博空间支持,创作者与参与者的身份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二者将共同缔造出一个非物质公共理性的空间。
虚拟体验中的迷失使得人们忽略了技术的能量,而且由塑料、丙烯酸等廉价的材料也不能对人们产生任何兴趣,逐渐的,在互联网繁荣之前,网络艺术曾经是一道彻底被遗忘的“风景”。在后来的时间里,新媒体艺术家们集体幡然醒悟并投身创作,录像、VIDIO、互联网齐上阵,多媒体互动网络艺术一时间成为流行,国内的观众在一些展览中也能看到四面屏幕、遍布管线、阴阳怪气的“伪网络艺术作品”了。这些作品多数是为了取悦观众而存在,观众在现场满足了新鲜感,过后也只会记得似乎去过一个“游乐场”,玩过一个很另类的“游戏机”。
难以染指的网络艺术
艺术家需要新的视觉经验来表达观念,弥补绘画语言相对的单一性,因此新媒体艺术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许多国内一线的艺术家都已经开始尝试各种形式的新媒体艺术。但是,网络技术、版权问题以及资金支持始终是困扰艺术家们的难题。因此,网络艺术在现阶段还难以被染指和尝试。
录像技术已经被这个时代所克服、超越,而数码、网络艺术仍在竭力追赶着高科技。但是,高科技就意味着高成本,艺术家的作品需要建立在拥有独立设备和技术人员的强大团队之上,说白了就是要建立在财富资本的基础之上。成名已久、财大气粗的艺术家可以把网络艺术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是对于一个刚毕业的美院学生或者一个潦倒的艺术家,这些现实的问题让他们丧失了尝试网络艺术的欲望与勇气。2009年的“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提名展”,作品配置出现了严重失衡,展厅被海量的架上作品所淹没,仅存的几件新媒体作品,偶尔能让观众的兴奋点跳跃一下,但是直白浅显的观念仍然略显粗糙。
版权、市场存在疑虑?
“下载”概念的诞生,致使网络艺术已经不能够沿袭录像艺术的拷贝模式。网络艺术的保存与展示要依靠服务器,而至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网络服务器是绝对安全的,因此网络艺术的收藏、版权问题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在国内,录像艺术与多媒体互动装置刚刚在公共机构收藏中小荷尚露尖尖角,私人收藏与投资还鲜有尝试,网络艺术作为“后生”的状况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另外,组织机构和基金会对网络艺术支持的力度远远不够。这致使网络艺术在艺术市场上的境况如砧上鱼肉,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国内新媒体艺术低迷的成交量数据就能说明一切。网络艺术在市场上是一只美好前景与高风险并存的“原始股”,目前缺乏的是学术积淀和舆论支持。
网络艺术在中国经过了长期的艺术实验,并且产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但是对于这门艺术形式的评述始终停留在“普及”、“纠正”的语境,质询与争论的声音少之又少,观众对作品的敏感性日趋麻木。因此,网络艺术若要保存生命力,就需要不断的跟这个疯狂的WEB时代作战。艺术家邱志杰曾说过:“新媒体艺术建立在媒体技术之上,它却秉持了一种对于媒体世界的批判性思考,媒体艺术包含了对媒体的警惕。”艺术家如何恪守创作初衷,学术如何监控,技术如何掌控与反掌控,对于中国网络新媒体艺术的现状,都是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