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艺术中国专访董希文之女董一沙女士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 片长: 00:02:31 | 上传: 2009-09-14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中又一重要展览“国风境界——纪念董希文诞辰九十五周年写生作品展”于2009年9月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到9月28日。此次展览是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本次展览分为“长征路线写生”、 “西藏采风”、“访苏写生”三个部分,展示了董希文具有代表性的写生作品,结合写生活动展板、视频等展品资料,共同呈现了董希文先生的写生历程。并在展览同期编撰推出《国风境界——董希文画集》与《董希文研究文集》。此外,在展览开幕当天,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还将举办以“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从而探讨董希文先生所提出的“油画中国风”这一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与意义,以及写生活动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从复杂的自然对象中,提炼和概括出其中所隐藏的主题和形式,将中国民族艺术的诸多表现方法完全自如地发挥到油画的技巧中,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单纯、鲜明的民族风格,是董希文写生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次展览汇集了董希文先生主要的写生作品,其中《乌江中央红军渡口》、《大渡河泸定铁索桥》、《毛尔盖盛会》、《毛尔盖黑水姑娘》、《藏女阿管》等作品,是董希文先生为创作长征题材的画作,于1955年随八•一电影制片厂沿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时所作。这批本为收集素材而抢时间画出的速写,充满勃勃生机,看似大刀阔斧、潇洒奔放,而在“稳、准、狠”的把握下笔笔精到细致、神气入微,力求达到“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的境界。1957年2月,董希文被推选参加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出席苏联“第一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其间他接触走访了众多苏联艺术家,并用从中国带去的宣纸画了多幅彩墨人物写生像。在看到大量西方绘画原作后,他受到很大触动,更加深入思考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艺术的关系问题,以及中国画家自己面临的多重任务。1961年7月,董希文与吴冠中、邵晶坤一同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西藏写生活动,第三次到达藏区。他深入日喀则、江孜、帕里、亚东等众多牧区,以热烈奔放、清新刚健的语言描绘大批翻身后的农牧民及烈日下雪域高原特有的景象,传达出饱满强劲的生命力。如《山歌》、《翻身农奴》、《牧笛》、《捻线藏女》、《江孜街头》、《边城亚东》、《喜马拉雅山颂》等,色彩明快而概括,笔法酣畅写意,将“不以可变的光为重,而重不变的形”;“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而重本色”的理论得到充分体现,更具有装饰的意味。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董希文先生堪称是中国油画领域里的大师,他的著名画作《开国大典》,被毛泽东称赞为:“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他将生活和艺术有机的结合,用他饱满的激情,扎实多变的艺术表现技巧,将自己的作品与中国的历史命运以及时代精神相联系,提出了“油画民族化”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并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对其进行探索,为中国的美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董希文先生十分重视写生,徐悲鸿曾经说过:“解放前到生活去画画,从生活中吸取创作题材,只有董希文。”他自己也曾多次说:“从生活出发,这是正确的创作道路。”在董希文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之际,让我们通过他的写生作品,进入到他的美术世界中,还原和认识一个真正的董希文。

 

董希文诞辰九十五周年写生作品展 部分作品

[视频] “国风境界——纪念董希文诞辰九十五周年写生作品展”开幕式

[视频] “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学术研讨会

[视频] 研究大家 提升自信——艺术中国专访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

“纪念董希文诞辰九十五周年写生作品展”开幕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好友分享 添加收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