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董希文诞辰九十五周年写生作品展 部分作品
[视频] “国风境界——纪念董希文诞辰九十五周年写生作品展”开幕式
[视频] “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学术研讨会
[视频] 艺术中国专访董希文之女董一沙女士
[视频] 研究大家 提升自信——艺术中国专访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中又一重要展览“国风境界——纪念董希文诞辰九十五周年写生作品展”于2009年9月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到9月28日。此次展览是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本次展览分为“长征路线写生”、 “西藏采风”、“访苏写生”三个部分,展示了董希文具有代表性的写生作品,结合写生活动展板、视频等展品资料,共同呈现了董希文先生的写生历程。并在展览同期编撰推出《国风境界——董希文画集》与《董希文研究文集》。此外,在展览开幕当天,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还将举办以“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从而探讨董希文先生所提出的“油画中国风”这一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与意义,以及写生活动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从复杂的自然对象中,提炼和概括出其中所隐藏的主题和形式,将中国民族艺术的诸多表现方法完全自如地发挥到油画的技巧中,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单纯、鲜明的民族风格,是董希文写生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次展览汇集了董希文先生主要的写生作品,其中《乌江中央红军渡口》、《大渡河泸定铁索桥》、《毛尔盖盛会》、《毛尔盖黑水姑娘》、《藏女阿管》等作品,是董希文先生为创作长征题材的画作,于1955年随八•一电影制片厂沿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时所作。这批本为收集素材而抢时间画出的速写,充满勃勃生机,看似大刀阔斧、潇洒奔放,而在“稳、准、狠”的把握下笔笔精到细致、神气入微,力求达到“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的境界。1957年2月,董希文被推选参加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出席苏联“第一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其间他接触走访了众多苏联艺术家,并用从中国带去的宣纸画了多幅彩墨人物写生像。在看到大量西方绘画原作后,他受到很大触动,更加深入思考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艺术的关系问题,以及中国画家自己面临的多重任务。1961年7月,董希文与吴冠中、邵晶坤一同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西藏写生活动,第三次到达藏区。他深入日喀则、江孜、帕里、亚东等众多牧区,以热烈奔放、清新刚健的语言描绘大批翻身后的农牧民及烈日下雪域高原特有的景象,传达出饱满强劲的生命力。如《山歌》、《翻身农奴》、《牧笛》、《捻线藏女》、《江孜街头》、《边城亚东》、《喜马拉雅山颂》等,色彩明快而概括,笔法酣畅写意,将“不以可变的光为重,而重不变的形”;“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而重本色”的理论得到充分体现,更具有装饰的意味。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董希文先生堪称是中国油画领域里的大师,他的著名画作《开国大典》,被毛泽东称赞为:“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他将生活和艺术有机的结合,用他饱满的激情,扎实多变的艺术表现技巧,将自己的作品与中国的历史命运以及时代精神相联系,提出了“油画民族化”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并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对其进行探索,为中国的美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董希文先生十分重视写生,徐悲鸿曾经说过:“解放前到生活去画画,从生活中吸取创作题材,只有董希文。”他自己也曾多次说:“从生活出发,这是正确的创作道路。”在董希文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之际,让我们通过他的写生作品,进入到他的美术世界中,还原和认识一个真正的董希文。
董希文先生简历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生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预科主任、油画教研室主任、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师,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法国教师及林风眠、常书鸿、李超士、潘天寿等先生,后又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39年艺专毕业后,经校方选拔,赴越南河内巴黎美专分校学习。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研究了大量敦煌壁画,并于1946年举办了"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1946年后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积极参与了由地下党组织的木刻宣传单创作,出色完成迎接北平解放的宣传任务。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2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起稿组组长,创作有《武昌起义》等画稿。同年接受中国革命博物馆的邀请,创作了油画《开国大典》。1955年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写生,带回大批画作。1957年参加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苏联,进行艺术交流活动。1960年在中央美院建立“董希文工作室”。1961年第三次到达藏区,进行西藏写生活动。1963年创作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1964年为人民大会堂中央厅创作《密云春水》。1966年文革开始,创作全部停止。1971年确诊为癌症,于1973年去世,终年58岁。
董希文先生语录:
董希文先生在《美术》1957年1月号发表文章《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文中指出:“我们的各种艺术都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对于任何风格和形式的追求,不能一律被看成是形式主义。关于油画,由于我们努力学习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油画经验,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产生出许多能真实的表现生活的作品,但为了使它不永远是一种外来的东西,为了使它更加丰富起来,获得更多的群众更深的喜爱,今后,我们不仅要继续掌握西洋的多种多样的油画技巧,发挥油画的多方面的性能,而且要把它吸收过来,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血液,也就是说,要把这个外来的形式,变成我们中国民族自己的东西,并使其有自己的民族风格。油画中国风,从绘画的风格方面讲,应该是我们油画家努力的最高目标。要使我们的油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艺坛上发出光辉,决不是仅仅把我们的油画画得跟西洋的油画一模一样。即使将来,我们的油画形式、技巧能够达到像欧洲一样的水平,我们也不能以此为满足。因为我们究竟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情况,我们有我们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对艺术的独特的爱好,我们有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关于油画中国风是否会影响油画的性能问题,我以为自古以来西洋油画的派别、风格、技巧是很多的,甚至对于油画的油的性能的发挥上也有所不同,许多不同的油画技巧,发挥了不同的油画性能,即以近代的油画技巧来讲,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把油画的技巧看得很丰富,那么我们就不至于会把所谓油画的性能局限起来。同样的,扩大了自己对于民族绘画的研究,也就不致于会把中国画看得很简单”。 “要使我们的油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艺坛上发出光辉,绝不是仅仅把我们的油画画得跟西洋的油画一模一样。即使将来我们的油画形式、油画技巧能够达到像欧洲一样的水平,我们也不能以此为满足。因为我们究竟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情况,我们有我们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对艺术的独特的爱好,我们有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
董希文先生1962年在《美术》第二期发表文章《绘画的色彩问题》。文章说:“重视色彩的运用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不把创作的色彩搞到恰倒好处决不罢休,不让观者在自己的作品前漠不关心的走过”。“应该学习前人,全心的从事艺术的精神,那种在自己作品上一笔下去几乎是要负几千年责任的精神。”
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李小可主持开幕式
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健俊在开幕式上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