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影海上——百年上海影像展

首页>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6 15:42:4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苏州河两岸的西式建筑,上海成为全国工商业中心 1930年代

 

展览名称:魅影海上——百年上海影像展

展览地点:上海美术馆第五、第六展厅

主办单位:上海美术馆

协办单位:秦风老照片馆 三人行老照片艺术馆

展览时间:2009年12月11日至2010年1月4日

魅者、魑魅、媚惑也。魅影指“缠绕心头挥之不去的影像”,“魅影海上”则是这座城市历经百年风雨,尝遍酸甜苦辣后,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往事光影。它们可以随时浮现脑海,重唤这座城市百折不挠进取的信心,从而深化了存在的美感,坚定了向前的动力。

本展览即以一连串的影像呈现上海走过的路,目的不在于梳理重大历史事件,而是在于呈现日常生产与生活的动人瞬间。许多的一瞬间连缀为一线一面,则成为城市的集体记忆,令观者如重临其境,或回溯历史,或笑谈市井;或无言空望冷月,或欣然笑对朝阳。这正是影像之于人的心灵所能产生的感动与启发。

本展作品分为两大板块“上海与世界”、“探索与幸福”。

“上海与世界”讲述了晚清五口通岸以来,国内外商船群集长江口岸,上海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埠。黄浦江边租界林立,洋行开市,既带来耻辱,也造就特殊的发展机会。上海成了中国人通往世界的窗口。事实上,世界就存在于上海里面。1930年代,上海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加以西洋建筑风格鲜明,俨然成为“东方的巴黎”。人们紧追着国际流行的脚步。无论在电影、音乐、话剧、出版等等方面,上海均独步全国,光芒四射,成为一段永不磨灭的流金岁月。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加速对中国的侵略,上海成为救亡运动的前沿,从“一•二八”到“八•一三”抗战,上海的抗敌行动成了中国必胜的象征。抗战胜利后,上海度过了沉浮的四年,洗尽铅华,摆脱了被殖民的命运,步入了新中国的大时代。

“探索与幸福”讲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依旧维持全国最大工商业城市的地位,上海生产的轻工业产品,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从照相机、缝纫机、钟表、服饰、皮鞋、暖水瓶,搪瓷脸盆等等,上海货成了高档商品的同义词。一般单位职工出差,最高兴的莫过于被派到上海办事,因为可以顺便逛逛繁华的市街,同时替自己和家人买一些上海生产的物品,增进家庭的幸福。另一方面,在新社会中,有关幸福的定义曾争论了30年,其中一种看法断定,只有扬弃个人物质的拥有,追求集体清贫的生活,才算是获得了幸福。而上海,这座全中国最富裕的城市,自然成了关于幸福争论的爆发点,人人学习舍已为人之道。这些照片均是当年的新闻照片,涵盖了上海市内和郊区的社会景观,也体现那时的道德观。诚然,这项幸福探索的过程,为日后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作了必要的准备。对于老上海人而言,这些影像更代表了午夜梦回的青春岁月。

 

漫谈会时间:2009年12月10日下午3点

主持:张晴

嘉宾:陈丹青 冯克力 秦风

漫谈会介绍

“魅影海上”展是以影像来书写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春夏秋冬。我们以往对城市的记录主要是通过文字、史料、口述来流传的。上海城市的正史一般由目下轰轰烈烈的上海学和城市学所彰显,而上海城市的故事与上海人的美丽,则由文学、电影、影像和弄堂里的传闻而代代相传。摄影术的发明正好记录与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开埠以来的历史、文化及其风情,并与之相依为命,它们共同显影了这个充满魅影的上海。

嘉宾简历

陈丹青,1982年赴纽约定居。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定居北京。早年创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等。

冯克力,现供职山东画报出版社,资深出版从业者,《老照片》丛书主编,“温故”系列图书策划人,著有《感言老照片》等。其策划主创的《老照片》丛书已经出版了67辑,开国内历史影像收集开发之先河,并开启了中国人的“读图时代”,先后被国内权威媒体评选为“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之一、“新中国60年60本书”之一。

秦风,本名徐宗懋,原藉福建省古田县。1958年生于台湾省高雄市。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及副总主笔,从事海外深度旅游文学写作、战地采访及政要专访等工作。著有《台湾人论》、《中国人的山河岁月》等。2000年后,成立台湾文史工作室,开始以历史影像展览的方式推动中国影像文化,策划举办了《八年抗战影像特展》、《民国时尚影像特展》、《威廉•亚历山大的乾隆帝国》等重要展览。

 
外白渡桥鸟瞰 1930年代


 

 
清末的上海外滩远景 清末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