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的方式——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综合绘画工作室历届学生优秀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0.04.03-04.25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综合绘画工作室、北京观音堂文化大道管理中心、北京荷画廊
承办单位:北京荷画廊
参展画家:张志强、姬鹏、刘劲蓬、张群成、龚晨、吴小峰、章益、袁延堃、李士运、吴茜、杨栋昉、刘雪飞、吕晓烨、邢晓敏、韩冰、周澍天、何泳霖、董杰、李欣、陈琳、陈凌广、周丹阳、余婞、彭宛寅、伍诗妮、刘雪丹、张丽君、杨丽红、管玉
由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综合绘画工作室、北京观音堂文化大道管理中心、北京荷画廊共同主办,北京荷画廊承办的具有探索性的中国当代绘画展览,于 2010年4月3日——2010年4月25日在北京荷画廊和观音堂美术馆举行。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工作室建立至今,在立足于中西文化艺术融合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研究与探索。工作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注重以绘画的视角探索现、当代与传统文化艺术融合的本土化再创性问题,培养了许多具有强烈探索精神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在不同的地域和展览中越来越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此次展出的作品,汇集了综合绘画工作室历届本科生、研究生的近百件优秀作品,从不同角度,运用多样化的媒介阐释了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工作室学院当代艺术教学的探索方向。体现了年轻艺术家对中国当代绘画现状特有的文化态度,以人文精神品格彰显学院当代艺术的学术品质。
此次展览的29位参展画家为:张志强、姬鹏、刘劲蓬、张群成、龚晨、吴小峰、章益、袁延堃、李士运、吴茜、杨栋昉、刘雪飞、吕晓烨、邢晓敏、韩冰、周澍天、何泳霖、董杰、李欣、陈琳、陈凌广、周丹阳、余婞、彭宛寅、伍诗妮、刘雪丹、张丽君、杨丽红、管玉。
绘的方式
自1994年综合绘画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这期间,也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一路走来。从最初的媒介革命到数字影象媒体的冲击,再到今天的形态方式的重新审视,可以说,工作室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实验和调整的过程之中。
90年代就开始有人不断喊叫“绘画下课”,一时搞得许多画家纷纷放下画笔,投身实物、行为和图像媒体的实验中……;而今天看来,绘画不但没有下课,反而有更多的人坚守,包括那些放下画笔追求前卫的艺术家,又重拾画笔,进行当代艺术创作。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找回自我的重新认定,这自然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美术教育密切相关。西方艺术的发展是与它崇尚科学紧密相连,导致了今天对科技化媒体青睐;而中国的艺术,是远离科学的另一类文化思想,他更多关注人文精神层面的彰显。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我们今天在面对表达方式的选择时不断产生质疑。中国的现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何来用艺术的名义,以怎样的契合自己本土的艺术表达方式,反映我们当下的生存状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一个重要问题。
绘画是中西方艺术发展旅程中最为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中国传统绘画自古以来不仅是个画种,而是东方人文精神的浓缩,在当下我们如何延续这种有别于西方文化的视觉文化,明显是摆在中国当代艺术家面前的首选课题。这与近、现代不同之处是,它已不是只关心艺术本体语言问题,它的视觉方式正是我们今天对社会问题和集体生存空间的思考或认识的方式,并通过我们自己对绘画语言的体验,来呈现一种当代的人文态度。可以说,这是另一层面的绘画认识,运用什么样的样式并不重要,但选择样式的行为成为关键问题,如何选择,正是我们学院当代艺术教育中需要做的事情。
所谓的综合,并不是媒介材质的拼凑,而是文化观念的综合与创新,是以整体的文化视野来重新研究、探索绘画视觉艺术在当下的呈现方式。正是基于此,综合绘画工作室长期坚持以绘画的形态反映当下中国视觉文化问题。
这次参展作品,是工作室从历届和再读研究生、MFA及本科生中遴选出来的,考虑到场地环境的局限,我们并没有把许多优秀的绘画空间性作品选入其中,而是侧重架上绘画作品,主要展示了年轻艺术家在当下中西方文化碰撞下,如何运用适合自己的视觉艺术方式去表达当下现实文化问题的思考。现在来看,这些方式也许浅尝或阶段性,但我相信,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坐标方位,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感谢中国美术学院前瞻性地对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大力支持!
感谢综合绘画工作室全体教师及国内外外聘讲学艺术家所付出的辛勤耕耘!
感谢北京观音堂文化大道管理中心、北京荷画廊鼎立协助!
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工作室导师 教授
顾黎明
20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