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龙森和他的山水艺术
徐龙森的出现是中国山水画界的孤岛现象。在他的画室中,水墨焕发出一种堪舆造化之功抗衡的意志与力量。 徐龙森的巨幅山水不仅仅在于它空前宏大的尺幅,也不只是因为它出色的笔墨技艺和巨大的表现难度,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纪念碑式的水墨巨制中,笔墨的形态、法式与意蕴都已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徐龙森复兴了中国画的重要品格——雄浑而恣肆,磊落而旷达。
在今天,所有的艺术实践都被整合在当代社会的公共文化之中。徐龙森的巨幅山水创作,可以被视为当代水墨画家应对当代公共空间的一种积极的响应。
徐龙森的山水所描绘的不是山水的外貌和山气氤氲,画面上没有自然的春、夏、秋、冬和树木、草叶,凸显的是山水之骨、山水之本。他同时消解了时间和地理空间,力求遗形去貌地表达自己心灵的山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山水因徐龙森而通约表达,他提示人们应该从千百年阅读山水画的传统审美经验中解放出来,以新的视角去看山、体会山、体验水、感受水墨、印证审美。正是这样,徐龙森不仅是一位深谙传统又无所依傍的画师,更成为了当今画坛一个重要的大文化现象。
徐龙森的巨幅山水,传达出涌动在水墨构成的纵深里的思想——大写的、痛切的思想内驱力,穿透画作扑面而来。一个古典山水画里蕴藏着、却从未被明确揭示的观念,在徐龙森的作品中破“画”而出。它的基础,仍是中国古人的天才发明,用水墨、毛笔、宣纸的神妙组合,捕捉住山水的灵动之魂。但徐龙森把它们推回到原始基因和元素的根源上,从那儿再出发,让一幅画纯粹构成存在之“心象”,“心”之幽邃浩瀚,对应整个宇宙,虽太行之雄、华山之险,皆没顶矣。他在粉碎传统技法的有效性后,不仅不放弃,反而坚持、援引、升华传统山水画的美学,甚至美感,在更高观念的层次上,再次“发明”它们,且要经得住传统审美标准的考验。徐龙森把他的“山”变成 “沉潜之山”向思想深处无限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