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段炼:图像的堕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28 10:49:46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二 、为什么是里希特

图式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图式使艺术创造得以转化为商品生产。这一现状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但不应该是必然产物。过去我们相信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文革”后的学者们为了艺术的自治而争辩说,艺术不是上层建筑,也不是意识形态。其实,用过气的形式主义自治理论来对抗艺术的泛政治化,是不得要领的,因为其手段和目的并不一致,有如鸡同鸭讲。艺术是人类的精神文化产物,艺术创造以物质材料的生产为前提,因而的确受经济基础制约。但是,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物质材料得以满足的条件下,艺术可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即使是马克思,也指出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性。

不幸的是,艺术的相对独立性,被今日的时髦艺术家们抛弃了。在将艺术创造转化为商品生产的过程中,他们采用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将图式作为语法模型,来批量复制图像产品,既出口,也内销,使个体的艺术创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产业行为。

这个量产行为的极好体现,是德国当代画家里希特在中国的疯狂走红。里希特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家?为什么能在中国走红?中国艺术家是在什么样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下一窝蜂似的模仿他?一句话:为什么是里希特?

格尔哈特·里希特1932年生,是一个具象与抽象的双料画家,但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却以貌似照相的具象艺术开道。里希特之抽象绘画在中国发生影响是后来的事,影响范围远不如他的具象绘画,仅仅局限于上海等地的个别画家,而他的具象绘画则从10多年前开始,就影响了全国各地各种水平层次的一大批画家。

欧美的艺术理论家们,认为里希特是一位后现代画家,认为他具有后现代的前卫和观念性。但是,当里希特被介绍到中国的时候,无论介绍者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中国艺术家们看到的却是里希特的图像制作方式,也就是具有柔光和晕眩效果的仿真照相方式。这一绘图方式,让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大开眼界,似乎看到了自己所精通的写实技能的用武之地:原来油画可以这样画!于是,他们多年勤学苦练的具象绘画技巧,在新世纪的观念艺术语境中,终于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他们甚至勇于赶超里希特的柔光技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重要的是,里希特的出场,使他们咸鱼翻身,可以摇身一变,拉起里希特的大旗,一夜之间就从写实主义画家而成为观念主义画家,并因此而披上了当代艺术的外衣。

里希特出生于德累斯顿,他学画的时候,德累斯顿划归东德,他接受了苏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教育,这是他与中国艺术家的一大相似处。里希特学的是广告艺术和舞台布景,他因此而养成了商业艺术的敏感,这使他的艺术制作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商业生产的方式,这是他与今日中国艺术家的又一相通处。里希特的写实绘画以观念的名义而被西方世界认可,这给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教育的中国艺术家们,以及他们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转型的绝好样板,使他们可以凭后现代的名义而转向商业艺术。正是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才忽略了里希特为什么是观念艺术的问题,他们对里希特绘画的内涵和思想性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只是里希特绘制图像的方式。今天,在中国美术界,不是一代人在模仿里希特,而是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在模仿。有不少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将里希特看做是自己的上帝、救星和指路人。这些人绘制图像的共同方式,就是在不同程度上采用里希特式的柔光照相的晕眩技术。从当前艺术市场上大红大紫的天王金刚,到艺术院校刚进门的低年级学生,莫非模仿者绝无仅有?到现在,这种柔光照相的具象绘画,已然演化成图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尚。

中国人有几千年的形象思维习惯,所以抽象艺术在中国发展缓慢。但是,由于里希特具象绘画的影响,他的抽象绘画也得以进入中国,给数量不多的抽象画家提供了模仿的样板。今天,在稍有规模的抽象画展上,里希特的抽象图式也如魅影一般无处不在。里希特在中国疯狂走红是正常现象吗?在充斥着艺术文盲和思想文盲的今日中国美术界,在图像转向和读图时代的今日中国美术界,画家们只看见里希特的图像,只欲将这图像转化为图式,以求批量生产。他们看见的只是里希特的表象,并没有看见里希特之表象下面的思想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