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延安时期红色国画:革命与现实的交响乐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04 11:32:28 | 文章来源: 西安晚报

石鲁《转战陕北》

刘文西《知心话》  

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深圳美术馆和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多馆共同举办的“回到延安——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暨历史文献图片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隆重开幕,200多件反映延安时期革命斗争和生活的经典美术作品和历史文献图片,一时引来如潮观者。什么是红色美术?它在国画、版画、雕塑、油画等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不同流派各有怎样的艺术风格,诞生了哪些著名艺术家和经典之作?从本期起,编者特邀专家,分国画、油画、雕塑三期解读红色美术的代表性作品,一起分享其中的精彩。

诞生于延安 关注革命现实

从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主力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东渡黄河,中国共产党与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进行了13年的革命实践,改写了中国历史、缔造了新中国,同时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进行重建。创建了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中心的创作基地,聚集了一大批革命艺术家,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延安革命文艺,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这被称为延安时期红色文艺。这种文艺的信仰、理念以及艺术范式,随着时间流动,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几代人薪火相传,从产生再到繁衍,积淀成为一种传统,凝结形成一种文化血脉。

而在延安红色文艺当中,红色美术尤为引人注目。

当时,红色首都延安聚集了版画家温涛、胡一川、沃渣、江丰、陈铁耕、罗工柳、力群;漫画家蔡若虹、张仃、张谔、华君武,还有留学回国、学习西画的王曼硕、王式廓等优秀美术家。他们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形成了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红色革命美术,被称为延安时期美术。其从观念、题材、创作手法等方面确立的传统,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的创作都有深远影响。

三大画派争奇斗艳

在国画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表现延安革命生活、歌颂领袖、体现延安精神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地域为中心形成的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更是在延安美术的继承发展上表现突出。画家以强烈的政治热情投入创作,三大画派争奇斗艳,成为当时红色国画创作的重镇。

长安画派,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西安地区,以石鲁、赵望云、何海霞为代表,成员包括方济众、康师尧、刘文西等。画家多创作以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勤劳淳朴的关中、陕北、陕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该画派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常以巧妙的构思和苍厚质朴的笔墨,表现领袖题材和浑朴苍茫的西北风光,在当时中国画坛产生了极大反响。石鲁的《转战陕北》《东方欲晓》,何海霞的《延安颂》《杨家岭胜境图》,方济众的《宝塔晨辉》《小米喷香的时候》,刘文西的《北斗——刘志丹和陕北人民》《解放区的天》《毛主席和牧羊人》等,都堪称经典之作。

新金陵画派,兴起于上世纪 60年代的南京地区,由傅抱石、钱松喦等老一辈艺术家创立。他们提倡写生,作品雄伟秀丽。新金陵画派的艺术观念是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辩证的民族意识、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激情的写意精神。尤其钱松喦的绘画,以表现延安题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居多,《延安颂》《延安景色》《红妆素裹》是其代表之作。

岭南画派,形成于民国时期,创始人为高剑父等人。活跃于上世纪60年代的第二代岭南画派画家关山月、黎雄才等的创作,最能代表红色国画的特色。他们注重写生,并融中西绘画之长,不仅以革命精神和强烈时代感改造中国画,并坚守传统笔墨特色,创作出的《黄河颂》《龙羊峡》等,极具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

传统笔墨与西方写实交融

虽然红色国画流派众多,代表画家所创作的国画题材不同、手法和个人风格各异,但其共性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在绘画上注重写实,积极入世,突出绘画的服务功能;在绘画与政治的关系上,画家的政治热情较高,关注民族国家之命运,关注社会主义建设,题材上多以歌颂新中国,讴歌领袖,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主,审美格调出现从“雅”向“俗”的转变,注重雅俗共赏,适应大众审美需要;创作手法上,由于这些国画家大多生于旧中国,成就于新中国,早年受古代传统绘画的熏陶,后又接触西画写实主义影响,所以,能把古代文人画的笔墨与西方写实写生的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国画样式。如石鲁的《转战陕北》《东方欲晓》、何海霞的《延河颂》、钱松喦的《延安颂》、关山月的《黄河颂》等最具代表性。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