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陆川:如何构建国家形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6-09 15:21:22 | 文章来源: 《艺术世界》

难以回避的文化冲突

我不是第一次拍这样的电影。2007 年,也是上海给了我机会。那一次,我不仅担任了2007 年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开幕式的艺术总监,而且还是开幕式宣传片的导演。当时拍的是一个 3 分钟的开场影片,比较轻松,不像这次的《历程》,承载这么大的压力。那个 3 分钟的片子经历了 6 个月的创意策划,作为面向全世界播出的开幕式电影,我希望通过这个影片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到中国人民充满活力的动人影像。我当时的想法是呈现一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它是现代的,是自信的,我们要让让世界人民看到,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在改革和对外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负责转播的美国导演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活在传统历史中的中国,就像上世纪中国的电影留给他们的印象。

这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文化冲突。中国人走向世界,它想呈现自己的进步,包括中国人在几百年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人渴望赶上世界的步伐,它通过努力所取得的成绩;而西方人想看到的是,拥有漫长传统的中国,大量的中国标志,比如大红灯笼、太极八卦、翠竹、龙舟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面对巨大的分歧,我们怎么办?只能是减少分歧,求妥协,最后我们达成了统一。这样的分歧,让我们也知道“世界希望了解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给外国人展现的中国文化”之间有绝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和不同、矛盾和冲突,恰恰给我们艺术家提供了机会和空间,让我们通过艺术,去架起沟通的桥梁。

《历程》经受的压力,超过特奥会的安格短片十倍都不止。我们花了 80% 的时间先琢磨剧本,10% 的时间制作,10% 的时间修改完成。作为国家项目,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前期,对剧本的层层审查上了,我们的主题总是要面对那些审查方案的人的质疑,还要和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斗争。

过去的国家形象宣传有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吗?我回忆了很久,依然很茫然。我们曾经有过系统的国家宣传吗?国家形象在绝大部分50、60年代人甚至一部分70年代人的心目中都是模糊的;相比之下党的形象更清晰一些。

我看过美国的征兵宣传片,二战期间的,很主旋律,很热血沸腾。其实每一部美国影片,都可以视作他们的国家精神宣传片,他们传递的美国形象很统一,很完整。所以我们会说美国人用美国电影传递的美国精神在全世界培养出一大批信奉美国精神的编外公民。

我心目中的国家形象,应该是宽和从容,柔软,富有悲悯之心,活泼而有生命力。国家形象不一定非得是凝重庄严的,端着架子。这还是因为心理上有长期受虐的阴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跨越出这个阶段了,应该向全世界展现的不是我们的胸大肌、肱二头肌、各种肌,而是我们的包容心、我们的公正、情怀和责任感。

《历程》影片拍摄现场

8 分钟里的国家形象

在这 8 分钟里,我们如何构建国家形象?这是我们面对的困难,从政府的角度考虑,他们当然希望展现改革开放这 30 年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建设日新月异,取得的绝大成绩。我理解也接受他们的愿望。但我也希望能够有我个人的美学观点放进去。比如地震,因为我一再坚持,我们的片子里必须有这部分内容,这也使得《历程》一直面临被废掉的风险。我理解审查官员的担心,因为过去的宣传片里没出现过灾难,他们怕地震这样惨烈的画面会有负面作用。可是我认为不会,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那么多的磨难,千辛万苦都走过来了,这也是它的伟大和骄傲之处。中国这 30 年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建设,也体现在我们在一次次灾难面前的态度。这足以说明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坚强、伟大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故事来讲述中国人民的伟大,并且用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语言呢?

2008 年的中国地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顽强不屈的个性和面对灾难的坚韧。我相信中国人在灾难中的坚强,包括他们的哭泣和哀伤,他们站在废墟的家园的笑容,他们重新建设家园的劳作,能够打动全世界的观众。

电影里频繁出现的奔跑,是我们真正想表达的内容。中国这 30 年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奔跑的姿态,像呼啸的长江黄河,一路东去,奔腾不息。从身体到心灵,从经济到文化,从乡村到城市,从工人到农民,这个国家的所有一切,都在奔跑。

8 分钟的短片,我在全国各地拍了 10 个小时的素材,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和特效。我们制作了 30 多分钟的长度,最后合成制作成 8 分钟的短片。片子在国内多个城市取景拍摄,拍摄方案变了很多次。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眼睛、拍摄的细节、真实的生活状态,观众能够看到今天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它看上去甚至可以很轻松很愉快,不一定像过去的宣传片那样凝重,但是它依然是大气磅礴的。因为这个银幕所呈现的视觉空间巨大,我们用财富展现了影像的力量,用一种很概括式的、史诗性的手法,把 30 年里中国人的那种排山倒海建设自己家园的那种力量展现出来。

挣扎中的创作更有力量

这个影片我最满意的是,在选取表达对象上我们是真诚的,没有欺骗自己的感情。一个国家形象片,显然不能采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处理,国家的宽容度还没有进化到这一步。但是我们赞美的东西,是基于内心的真情感,那就是对于万千底层中国劳动者的颂扬,这也是我们对父辈们为中国付出的所有的辛劳和汗水一次崇高的致敬。

有人问我,如果这次的短片让我彻底自由地拍,我会拍出一个什么样的片子,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关在集中营里或者在自然灾害饥饿的时候,都说出来要怎么暴吃一顿,但是真出来了,撒开了让他吃,也茫然了,要不就是两包子一碗豆腐脑。很多人抱怨体制,但是往往体制从另一个角度也成就了创作。我不知道如果给我百分百的自由,会创作成什么样子,但是在体制和自己内心创作想法的夹缝中挣扎往来的这一年,以及最终弄出来的这部片子,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标本。它记录了过去一年我们在体制中的挣扎和博弈,也记录了我们最本初的梦想,其结果是一个混合体,我觉得这个混合体比完全的个人作品要更有意义,因为它真实记录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其实挣扎中的创作,更有力量。

我听世博局的领导说,会有 7000 万人次的观众进入国家馆参观,看这个片子。我算了一笔账:假如这是个电影的话,30 元一张票,就是 21 亿票房。我很期待这部影片。对一个电影导演来是说,你要做的就是拍更多的电影,去跟观众交流和沟通,分享你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我马上要应亚运会的邀请,去广州给他们拍一个志愿者的短片。这个短片我要拍4条,这是我在世博前就答应他们的。亚运会马上也要开了,我得把这个活给干了,才能去拍我的《鸿门宴》。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