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吕敬人:书籍设计是阅读审美的整体追求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09 21:33:49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文\金璟

记者:吕老师,您如何看待画册设计的“过度包装”?请您就一些失败的案例,谈谈它们存在的问题。

吕敬人:您提出的问题是指当今设计中存在的“过度设计”、“过度包装”的弊端,内容与形式、主角与配角那类本末倒置的现象,即所谓超越文本主题不着边际的修饰,那种牵强附会的花哨设计,越俎代庖或外强内虚的外在浮夸装帧,尤其是为达到经济诉求,无限添加莫须有成本的名不符实的画册、邮册,我觉得时下确实存在,有损于书卷文化的传播,千万不可提倡。但这并不代表今天书籍设计主流,事实上,随着书籍市场体制的导入,出版社已不再为了获奖而去做大而全的花架子工程(尽管现在还有),而越来越多有品味的出版人更重视书籍本身的价值,而非靠漂亮的一张皮来取悦读者,或一副唬人的包装来虚张声势。

尽管如此,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值得反省。我认为中国书籍设计界面临的问题仍然严峻:

①设计观念滞后,只重视外在书衣的设计,轻视文本的视觉阅读设计的装帧概念严重影响书籍整体设计与时俱进的发展;

②商业化浮躁心志造成急功近利的行业畸形状态,只求表面,放弃精心打造提升中国书籍艺术高品格的追求;

③对新时期传播载体特征缺乏理论研究,对编辑设计的重要性不认知,对新观念不鼓励,畏惧创新;

④空谈形而上,轻视形而下,不学习、不关切技术层面的精益求精,不图书籍内在的物化精美;

⑤专业价值不认同,设计师、插图画家、摄影者的劳动价值被所谓节约成本一再缩水,甚至虚化,极大影响设计者的创作积极性和能动性,书越做越空洞,结果只剩下一张“漂亮”的脸蛋。

在这种背景下“过度包装”才大行其道,这要综合起来看问题,而一味责怪设计师,则有所不公。至于那种过度追求形式而影响阅读的设计师须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的修炼,才能把握好“度”的分寸。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书籍为什么要设计,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有的出版人过度强调书的封面的功能,以为一本好书只要有文本加一张漂亮的脸就可以吸引读者,而长期忽略在文本的阅读性设计和物化功能兑现的有力投入。文本信息架构观念老化、无创意的编辑思路,缺乏具有欣赏价值的精美插图编辑欲望,科技类书籍没有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图像和数据的视觉化解读;人文类书籍从形式到排式大量抄袭复制,不鼓励原创,不愿投入力量组织专家投入创作,甚至为了省力省成本从网络中下载低质量图像照用不误;儿童类读物不研究符合儿童心理的具有生动表情的表现形式;艺术类读物更缺乏富有个性和新阅读形态的尝试……其实,书籍市场需求并非大一统,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根据不同主题、不同内涵需要制定相对应的出版定位和编辑思路。书并非越便宜越好,也绝非越贵越佳,而应是物有所值。凡是出版人编辑观念和审美追求有想法的出版社或工作室,他们出版的书,大多数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并且在社会和经济方面都会产生效益,设计师与其编辑人员的沟通和互动就会萌发或激活富有新意的火花。

当今的中国书籍设计以一种不断反省、进取、求新的姿态面对读者,并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的设计。自2003年以来中国每年都有新的设计作品获得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项,更有一本由年轻设计师朱赢椿自编、自导、自演的《蚁呓》获得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书籍艺术大奖。2009年3月,世界权威的设计类杂志《idea》首次以一期全篇幅的形式向世界介绍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相关中国设计展事也在世界各地展出或即将举行。中国书籍设计取得的成绩,这是与中国书籍出版机制改革,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人观念的转变,装帧向书籍设计概念转化,中国印制业水平的提升以及读者审美需求提高和由大一统向多元化受众群体的出版形式转换分不开的。

记者:沟通是设计师重要的基本技能,设计师应该如何与画家进行沟通,并更好地为其服务?

吕敬人:您说得很对。设计需要与作者、编辑、出版人沟通。什么是设计?结果是何种载体并不重要。设计是一种交流,是信息沟通整合的编辑过程。好的设计师能调动设计与被设计的兴趣,处理好主体与客体,阅读与被阅读的关系。

对于书籍设计者来说,长期以来的装帧观念,即为书做包装的概念,使自己认知的职权范围非常狭窄,阻碍设计者就文本进行有建设性的设计努力。当你想为文本增添触类旁通的视觉信息或强调为阅读提供高质量的视觉图像;为提升阅读性,建议文本构架有阅读层次、传递节奏的体现而增加必要的空白和隔页;为让读者愉快健康地阅读及五感体验,建议取用人性化材质……均会被成本提高、有碍书价预设,婉言拒绝,更有为设计师戴上自我表现的高帽。相信有责任感的设计师不会把自己的艺术追求凌驾于主题之上,反而会为提升书的阅读价值付出本可省心省力却不惜投入的心力和精力的设计,这才符合“设计”的本质。设计师不是为书做简单的装潢,一本完整的书籍设计要求设计师完成装帧(book binding)、编排设计(typography)和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三个层面工作,即“Book Design”的全部过程。这对设计者来说在原装帧基础上扩大了设计范围,增加了工作强度和责任,更要求设计师提升学识和自身修养以及综合艺术学科的全方位水平。

2008年为北京奥运做的《中国记忆》画册,全书贯入编辑设计概念,在构建编织内容传达的逻辑秩序陈述系统,如何把握好艺术表现和阅读功能的关系,不断与编纂者和出版方商榷。对方采纳了每一部分的隔页编辑设计朝代分列图表的建议,应用36克字典纸反印与该年代相呼应的视觉阅读设计,强化每部分历史年代的人文特征。同意书籍形态使用柔软的书面页纸和筒子页包背装结构组成中国式阅读语境的设想,为呈现物像画面全景,运用M折法,使单双页充分展开,增加了信息表达的完整性和阅读的互动性。《中国记忆》集编者、出版者、设计者、印制者共同的智慧,相互协力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书籍设计。设计达到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端庄特质,又具时代气息,让读者在品赏中回味森罗万象的中华文化意境,通过阅读留住中国记忆的书籍设计创意构想。

记者: 对于画册设计,应该如何考虑设计的“五感”,让画册本身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请吕老师推荐一些值得设计师借鉴与学习的优秀设计作品。

吕敬人:对于画册设计,有人说,没有设计才是设计,这是偏颇之说。没有设计的书何需要设计,我们说的好设计是不留下刻意设计的痕迹。一本好设计的书,让读者在流畅、有趣的阅读中感受到设计的美感和文本语境的充分表达,并为读者创造回味联想的可能,无论是繁复的设计,还是概括的设计均可做到这一点,只要符合文本主题即可。有的设计表面上它没有过多的“笔墨”,也没有滥竽充数的照片插图。但其精心的编排秩序,灵动的空白运用,合理的字体字号、行距段式的设定,仍可显现设计师投入的追求和功力。如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由著名设计家卢浩设计的《徐悲鸿》是很好的范例。我曾为一个出版社设计一本学术类图书,根据文本属性,以简洁大方的版面交给对方,却被认为偷工减料,组稿方觉得不加上一些装饰成份岂不是亏待了这份稿酬的付出吗,真让人哭笑不得。这种心态也是导致当今出版物越来越花哨,干扰阅读的原因之一。当然出版社主观上要做好书,但一味地跟风,媚俗,使书籍市场缺乏品位的书屡见不鲜。另一种情况是设计师对内容无深层次的挖掘,创意的枯竭,视觉语言干瘪,反以简约至上为借口,同样不能提供给读者满意的作品。任何设计均要有个“度”,并与之表现对象内涵相吻合,不管是具象思维还是抽象设计。

设计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怀袖雅物——苏州扇子》,自2005年介入编辑设计整整用了五年时间才完成。主编也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家,他能理解我的设计意图,但也有不一致、甚至意见冲突的时候,我们双方不断沟通,说服编纂团队。设计使书籍内容的陈述多层次化,并构建了信息传达的阅读系统。为了全方位体现扇子艺术的面貌和制作过程,我的编辑设计给编者增添了许多“麻烦”,增加了工作量和编创成本,不过丰富了书的内涵和看点。为使画册体现出东方书韵,我与编者多次到造纸厂、印刷厂与老总及技术人员沟通。为保持传统阅读的柔软感,将45克正文纸降到40克,导致纸张退回重新制造。书籍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来不得一点马虎,幸得编者、出版人、编辑、纸张印制方具有的共识和对做书的态度,一出精彩的扇子戏剧被我们共同演绎出来。

书的本质不言而喻是阅读,但不仅仅指的是视读,一种过去认识的纯粹文字阅读,其实还包括形态阅读、触感阅读、交互阅读、聆听阅读……即使是视觉阅读,也有图品、字型、编排、空间、节奏、层次欣赏;还有信息戏剧化设计语言和语法领悟、联想启迪展现以及阅读美感享受。一本好书不仅是信息传声筒,更是影响内心和周边心象物境的生命体。

另外,我想对阅读谈一下看法。今天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根本的改变是视频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当我们上网接受信息的时候,传统的单向性阅读法已不适应来自于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信息流的撞击,互动式的点击阅读更需要有较宽阔的视界;图形与文字成为共同主导信息传播的语言,令读者需要具有形象思维的训练等等。我喜欢阅读清晰易读的书页,但我也有尝试引发多种阅读方式的设计思考。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不同受众选择不同的设计语言、语法和手段,完成不同个性的读本,令不同的读者赏心悦目。我们习惯于一种阅读,我们也在适应着另一种阅读,我们的创造力更不会受制于唯一的一种阅读。

这里向大家推荐几本值得设计师借鉴和学习的书。

[1]《立体看星星》 (日)杉浦康平设计 1984年出版

[2]《Irma Boom》 荷兰女书籍设计家伊玛·布设计 2002年出版

[3]《1000亿分之一的太阳系+4000万分之一的光速》 (日)松田行正编 2009年出版

[4]《一字一生——1949年以来中国字体设计师们》 廖洁连著/设计 2009年出版

总而言之,书籍设计不只图封面好看,而是整体概念的完整。一本好书不仅在于设计的新颖,更在于书的内容编排与整体关系贴切,十分清晰地读到内容。设计师要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各种相关素材的寻找,图像的配置,字体和文字群在空间内的安排和时间上的游走,文本传达结构的处理,信息阅读之五感来诠释作品。设计师把书籍当作一个舞台,在尊重文本准确传达的基础上,去精心演绎主题,以传达文本内涵的最佳传达,这就是设计师的职责。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