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吕澎:宋庄及其象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4-01 16:18:50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2005年9月,由担有工职的洪峰担任会长、栗宪庭任副会长的宋庄艺术促进会成立。按照表述,这个事实上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和独立权力的机构的宗旨是促进宋庄艺术的发展,看上去,机构成员不少为知名艺术家,例如理事有杨少斌,监事有方力钧、岳敏君,但是,没有资料表明这个艺术促进会对当代艺术有过具体有效的支持,却有管理、审查艺术家作品和方案的记录。2006年12月,宋庄又挂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牌子,这些事件标志着当初那些希望在城市边缘一角自由生活的艺术家在复杂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接受政府的管理。过去,在政府管理者看来,这些艺术家是麻烦的制造者,那些每天打打闹闹、四处游荡的艺术家没有任何价值。而现在,既然艺术家的工作被认为有可能带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城市中心和媒体传来的艺术市场信息又是那样地具有煽动性,加上政府不断发出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都为宋庄行政机构的管理者提供了依据和刺激,因此,利用艺术家让社会了解宋庄以期达到经济发展和别的目的,他们关注艺术家的工作的基本原因。这能够解释为什么2005年10月以“宋庄路”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的同时,还有一个“宋庄招商引资洽谈会”的举办。有300多位宋庄艺术家的约600件作品参加了展出这次展览。主办这次艺术节的机构在名义上是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实际上是由宋庄镇政府和宋庄艺术促进会承办。无论怎样,这意味着政府通过它的行政手段开始了对宋庄艺术的引导、影响和控制。然而,对于首届宋庄艺术节,除了“万人观两公里长画展”、“82岁大妈舞龙助兴”这样的新闻报道,没有人对展览中的作品留下任何印象。后面的几年里,以“打开宋庄”(2006年)、以“艺术链接”(2007年)、以“宋庄进行时”(2008年)和以“群落!群落!”为主题(2009年)的宋庄文化艺术节陆续在政府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口号声中举办。

这个时期,作为曾经具有批判精神的批评家,栗宪庭承认了当代艺术利用政府资源的必要性。早在1992年10月“广州双年展”在华南植物园的学术讨论会上,栗宪庭对利用商业来支持艺术的可能性给予了否定。数年后,他与成都贝森公司合作编辑出版了杂志《新潮》,可也主要是因为资金问题,杂志很快停刊。之后,也没有那些声称“发扬中华文明”的政府文化艺术机构像企业那样支持当代艺术。现在,在市场经济迅速推进的时期,政府的不同管理者带着他们不同的目的开始利用、“打造”宋庄,政治体制的特殊语境、社会经济的复杂变化与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使栗宪庭意识到利用政府在宋庄的基层组织来为当代艺术提供发展的可能性。渐渐地,他同意说艺术是可以利用市场或商业的,同时,政府的意图——最典型的表述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可以利用的。栗宪庭的确改变了像过去那样与政府决然对立的立场,他承认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他将这个时期表述为“消费文化和全球化的今天”)里,艺术家的独立、自由和边缘已经缺乏了“明确的针对性”,[vii] 正是在这样一个基本条件下,艺术家作为个体难以施展自己的能力,因而也就只能求助于政府,何况那些希望取得政绩的管理者对艺术家不断地做出承诺。概括地说,大致在2005年之后,栗宪庭始终保持着这样的愿望:通过利用政府或者与政府在宋庄的基层组织的合作,达到为艺术家们做事的目的。在一次宋庄的展览会上,栗宪庭告诉参观者:

艺术商业化和艺术之间有点像水和舟的关系,商业之水可以载艺术之舟,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赞助艺术机制的国家,艺术家尤指自由艺术家的生存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得依赖艺术商品化的途径,这也是近几年我在不违背独立批评和不取利的原则下,把主要精力用于和当地政府合作,努力建立一个良性艺术产业环境的原因。[viii]

从2005年开始,栗宪庭就开始担任宋庄美术馆的馆长。他尽量通过这个空间为当代艺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09年9月,栗宪庭策划了宋庄“群落!群落!”艺术节,在回答“你现在自己界定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身份”的记者提他问时,他说他“ogqbtw$8)HmdMt&4M#LVX hoKRHmCCo?IE$bbf9_世纪在线有限公司自己是乡绅,有点像传统知识分子,儒家知识分子,退休了回到乡下,靠他的影响力帮助政府解决一些问题”[ix]。可是,他告诉人们:“我跟政府的合作不是组织意义上的,我又不是政府的某一个成员,我也不拿政府的工资,到现在我在美术馆当了四年馆长,一分钱也没拿,而且所有的展览都是我拉的钱,有时我自己还赔钱做酒会,请员工吃饭大多也是我自己掏腰包。”[x] 然而,这个时候的中国完全不具备滋润“乡绅”、“传统知识分子”、“儒家知识分子”的社会土壤,对传统角色与身份的联想完全不能代替对每天遭遇的具体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栗宪庭电影基金组织的《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和《中国记录片交流周》几乎是那些他曾经帮助和支持过的艺术家提供的资金赞助而得以举办的。最为矛盾的是,宋庄政府对当代艺术的支持建立在缺乏艺术和法律规则的行政手段的基础上,管理者对那些具有刺激性的艺术行为,经常采取压制和禁止,作为当代“乡绅”的栗宪庭对之也无能为力。2010年5月,“宋庄偶发艺术节”再次举办,可是,宋庄艺术促进会的管理者要求艺术家更换场地、取消裸体行为表演,同时修改海报中“不雅”的图片。结果,部分艺术家宣布退出活动。艺术家胡月朋这样表述了他的意见:“一切重蹈覆辙,四年前在宋庄上演过的‘行为艺术集体退出事件’今天再度发生,核心问题仍旧是‘管理’和‘审查’,还有二十几个警察和国保对艺术策划人轮番上演的软硬兼施手段。一套套法律、法规无孔不入,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随时随地可以把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文化活动捆得结结实实。这就是今天宋庄的不堪局面,令人不解,令现实变得日益平庸。令事态变得扭曲、压迫、消极、甚至是针锋相对。”[xi]

无论如何,直至2009年的基本统计事实是:宋庄有已有3000多艺术家,大多数仍然居住在小堡村。同时,这里也有基金、画廊、美术馆、拍卖机构、收藏家进驻。这里举办着各种各样的展览、学术会议以及与艺术相关的活动。其中包括电影论坛、音乐、文学交流。相应地,服务于艺术创作的商业和产业也随之发展[xii]。

在描述早期的圆明园艺术家的历史的时候,栗宪庭将“圆明园”界定为一种追求自由的象征,这个象征意味着那些渴望自由的艺术家们(当然也包括那些朗诵诗歌和进行演出的年轻的文学家与音乐家)“在缺乏自由的大框架中追求一种小的个人空间”。他说“圆明园画家已经被社会所关注,它代表了一批不要官方职位的追求自由的艺术家,现在各地都有自由职业画家,但单个单个就不成为象征,而圆明园画家聚集后,就成为一种社会象征、一种社会新闻事件,通过它可以观照全国各地的同类现象。”[xiii] 以后,直到2006年左右的时间,栗宪庭还相信宋庄仍然还会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巴黎那样为新艺术的产生提供条件[xiv]。

不过,在一篇写于2010年关于宋庄艺术家的采访记录“北京的流浪画家”中,我们也能读到如此描绘宋庄艺术家的文字:

很难见到不被功名利禄荼毒的人了,许多许多的人不再将画画儿作为自己生命的载体,他们在孤独中盼望着功名利禄的来临。不出名你还会画画儿吗?没人回答这个问题。我又问,种地的是不是和你们画画儿的一样重要?我看见好几个人摇摇头。不太见那种为自己的生命去画画儿的人了,满眼里都是为理想而画画儿的哥们儿。唉,真是的!有一个人想割自己的耳朵,想学习凡高,人家凡高是自己的生命叫他割的,你的耳朵只是你的理想叫你割的,怎么一割耳朵就能成为凡高呢?这个人想想还是没割,现在他的耳朵还是很好,两边都挺着,在理想的路上走,画着他画儿……[xv]

2010年9月,以“跨界”为主题的第六届宋庄艺术节开幕。这时,人们彻底地感受到了政府的参与与控制,并已很难发现宋庄当初的“野生精神”。现场的标语和人流营造的气氛,更像中国农村的集市或赶场,人们带着不同的心情,为着不同的目的在这个时候来到宋庄,又不同时间迅速地散去。关心者在网上发出了不少表达自己意见的帖子,尽管“艺术”仍然是意见者的用语,但是,他们的批评文字与政府管理者的讲话与口号在重复、枯燥和不得要领上是一致的。就像来自西藏的艺术家的作品提示的那样,这时所有关于宋庄的言语不过是不停顿地转着的“经”而已。

注释:

[i] 汪继芳:“走进宋庄乡”,2001/8/9 (源自紫金网)。

[ii] 安群:“‘画家村’平静而危险的生活方式”,2002年03月29日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iii] 安群:“‘画家村’平静而危险的生活方式”,2002年03月29日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iv] 杨卫:乡村的失落:析北京宋庄艺术家群落现象 http://arts.tom.com 2004年02月11日来源:Tom 专稿。

[v] 吴鸿:“‘宋庄’艺术的前世今生”,2005年9月29日。

[vi] 吴鸿:“‘宋庄’艺术的前世今生”,2005年9月29日。

[vii] 栗宪庭:“我们来宋庄干什么?”2008-03-09。

[viii] 栗宪庭:“我们来宋庄干什么?”2008-03-09。

[ix] 栗宪庭:“艺术区要响应‘势’”,2009-09-25 13:00 来源 :世艺网专稿。

[x] 栗宪庭:“艺术区要响应‘势’”,2009-09-25 13:00 来源 :世艺网专稿。

[xi] 程美信:关注宋庄偶发艺术节发表于 2010-05-29 19:18:10。

[xii] 在2008年的《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里写道:

小堡村现在有88家画廊,而村委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收入,再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已逾千万元,累积投入超过5000万元。文化创意产业还带动了餐饮和旅游。2007年底,小堡的总产值6亿元,上缴国家利税2000多万元。

在一份2009年的统计里有这样的数字:

宋庄的艺术生活区20多个,画材店约3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小堡。宋庄的每个艺术区艺术家人数一般在40—50户不等,最多约60多户。另外正在建设的两个艺术园区人数集中可达500人之多。艺术家居住有三种方式:租地盖房的艺术家约500户(正在建设)、买农民院落的约300多户、其它以租房方式散居(村落、艺术区)的约占2/3。现宋庄促进会在小堡设立艺术家接待站两个,并建立宋庄艺术门户网站一个,提供各种艺术咨询和服务……(艺术家群落化生存报告2009-09-08 10:50:44 来源 :《艺周刊》)

[xiii] 《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

[xiv] 参见邓华:《岁月宋庄》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栗宪庭访谈”。

[xv]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bf2bf1010000aa.html) - 北京的流浪画家_新浪博客。艺术国际发表于 2010-07-03 08:59:27。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