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高校博物馆,应寻找“出路”走出“夹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19 10:05:58 |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

 

夹在“缝”中的高校博物馆

对高校博物馆来说,问题带有普遍性。区别在于有的相对好过,有的可能很窘迫。

首先经费不足。北大地质博物馆一位负责人曾披露,该馆一年运行经费至少需要10万元,但因缺乏经费,电话费、复印费等一些日常费用常常都没法儿解决,甚至还要老师拿自己的科研课题经费支付。

其次人员编制不足。北大地质博物馆拥有建馆100年来收藏的大量珍贵标本,陈列馆500平方米,标本档案馆1000平方米,但人员正式编制只有1个,其余6人都属兼职。同样感到人员不足的还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该博物馆医史部主任郗效介绍,目前馆内共有7名专职人员,但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因此每个人必须是“多面手”,否则就应付不了文物保管、采集、分类和教学等方面繁重的任务。她特别希望再增加一点人手,这样相关专业的研究能更深入,也更有利于展陈出新。

再是现行体制不顺。据了解,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博物馆管理办法,申请建立博物馆应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目前高校博物馆隶属于高校,文物部门只负责高校博物馆与文物相关的活动。由于没有对口管理机构,高校博物馆在新征藏品、馆藏品定级、库房改造、专项投入等方面不容易得到文物部门更多实质性帮助,而学校方也不可能或不愿在经费、编制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和投入。

有人因此形容部分高校博物馆的现实处境,是夹在“缝”中,两头不靠。

出路

高校博物馆应“名正言顺”

面临的难题能否解决呢?

高校博物馆聚宝却不聚人气儿的尴尬,教育部等相关单位早在2001年就已经关注,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博物馆珍品搬到网上。

迄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等18家数字博物馆都已上网。

然而,北京很多博物馆至今甚至还没有自己的主页,有些只是在学校网页上简要开列出地址、参观时间等基本信息。

就藏品数量而言,全国150多家高校博物馆拥有的藏品之和,甚至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7座知名大馆的总和。可以说高校博物馆是一笔可观的社会文化资源,如何才能更好发挥社会功能? 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认为,“理顺体制是首要任务”。

目前高校博物馆的人权、财权、物权在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同时接受文物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督,实际上为“两条线”。

对教育部门来说,教育经费更多用于教学,对博物馆的投入比重小,而文物部门则只提供业务指导,这就容易形成“两头都管,但两头都不重视”的现象。

一些业内人士就此提出,明确归口管理和落实专项经费是高校博物馆长远发展的保障。这两个前提确立了,其他问题解决就容易得多。

对于有人认为高校博物馆“无需向社会推介”,采访中多位专家学者并不认可。他们认为“不仅应当积极推介,而且应由专业人才专职管理博物馆,这对高校挖掘自身学科优势,推动高校博物馆良性循环都有长远好处。”

宋向光建议说:“高校博物馆本身是非盈利单位,但需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可以拓展经营项目,比如纪念品、书画、配套餐饮、录像、摄影、复印、邮寄服务等,既可以吸引更多参观者,也可以成为校园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场所,是一举两得。”

他告诉记者,国外多数博物馆不以门票赚钱,而是化门票经济为消费经济、服务经济,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