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会之冠
上个世纪60年代,正是先锋艺术的黄金时代,但社会对于它们的广泛接受还需时日。当时,当代艺术机构很少,能开画廊和收藏当代艺术品,那的确是当代艺术的忠实信徒。1967年,德国科隆以先锋精神举办科隆艺术品市场(现更名为Art Cologne),成为世界上首个艺术品博览会,但参加的18个画廊几乎都是德国画廊。一年以后,三位巴塞尔画廊经营者相遇,他们是特鲁德·布鲁克纳(Trudl Bruckner)、巴奥·希尔特(Baltz Hilt)和恩斯特·贝耶勒,他们觉得瑞士也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的艺博会,以此来对抗不久前成立的科隆艺博会以及科隆艺博会“卡特尔”式的封闭形式。
两年后,1970年,第一届巴塞尔艺博会举办。开放再一次成为巴塞尔人建立伟大事业的原始精神。与科隆相反,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采用一种民主的模式。但经验的缺乏和准备时间的短暂,使第一届艺博会看起来有些凌乱,比如汤格利的喷水塑像很快变成了一片泥塘,因为没人想到它还需要排水口。直到开幕,还有很多画作没有拆包。但失败是成功的基础,在精明的贝耶勒等人的努力下,艺博会很快进入了完善和发展的征途。1973年,就超过了科隆艺术品市场。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成功引起了科隆组织者的极大惊恐,他们甚至呼吁抵制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尽管如此,还是无法阻挡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从此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品博览会,以至于后来《纽约时报》将它称做“艺术世界的奥林匹克”,俨然成为世界艺博会之冠。
布鲁克纳认为巴塞尔艺博会的成功关键在于贝耶勒,因为他有非常广泛的国际关系,同时又专长于现代艺术领域。这也意味着艺博会开始之初,就把20世纪大师们的作品包括在内,这将吸引那些富有的收藏家并将他们引向更为冒险的领域。这是对贝耶勒所开拓的事业的赞许,也是对贝耶勒本人最精准的评价。因为对于贝耶勒,他的一生就是充满了冒险。
1960年代,贝耶勒在他的画廊里,墙上和地上作品为贾科梅蒂的绘画和雕塑
贝耶勒出生在巴塞尔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二战期间,他在一家古玩店获得了一份兼职工作的机会。1945年,这家古玩店的老板去世,贝耶勒接手了古玩店。很快,贝耶勒就显露出自己对艺术独特的敏感和品位。人们惊讶地发现,每当市场刚刚意识到一个伟大人物的价值的时候,贝耶勒已经拥有好几幅这位大师的作品了,其中包括梵高、莫奈、卢梭等。当然,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在毕加索的价值仍不为大多数人所肯定的时候,贝耶勒将他的46幅画作放在巴塞尔的画廊里进行展出并出售了。“当时毕加索用胳膊紧紧地拥着我,然后对我说‘你尽情地挑选你看中的那些画作吧,很快我将让你明白,有一天我可以让它们的价格想有多高就有多高’。”毕加索确实做到了。最后,贝耶勒私人收藏了其中26幅作品,包括毕加索的杰作《女人》。
贝耶勒记得,他最初的冒险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他从美国匹兹堡钢铁大亨戴维·汤普生手中购得约100幅克利的作品,90件贾克梅蒂的作品,及马蒂斯、塞尚、布拉克、毕加索、波洛克和蒙德里安等人的作品,共340幅。在今天看来,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在当时来说,这无疑是疯子的举动。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往往都是疯狂举动的产物。2010年,当贝耶勒以88岁高龄离开人世时,留下了16000余幅画作——包括塞尚、莫奈、毕加索、马蒂斯等世界顶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其财富达18.5亿美元。如今,他的这些藏品静静地躺在伦索·皮亚诺为他设计的美术馆内。莫奈的著名油画《睡莲》系列就对着一扇玻璃窗﹐窗外正好是一个种满睡莲的池塘。曾担任巴塞尔艺博会总监的鲁道夫说:“这里的景象如同梦幻,日落时分尤其如此。”
贝耶勒将他的冒险精神和专业胆识融进了巴塞尔艺博会,而艺博会也承载着这些精神,以更为开放的心态不断地推动着自身的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贝耶勒辞去在艺博会所任职务时,另一位画廊人皮埃尔于贝尔(Pierre Huber)被邀请到了艺博会团队。此时,艺博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上,于贝尔与另外两位同事伽弗兰科·弗纳(Gianfranco Verna)和菲利克斯·巴克曼(Felix Buchman)决定重新改组艺博会。他们在艺博会中为年轻艺术家新辟了“艺术宣言”(Art Statements)单元,旨在重新组织年轻艺术家及其作品,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样,他们创办了“艺术无限”(Art Unlimited)单元,是为了将艺术家与画廊联合起来,通过互助、团队式的合作,更好地实现他们的艺术理想。这一改革基本奠定了巴塞尔艺博会今天的格局,但是,艺博会的创新和具体完善工作仍在不间断地进行。
2010年巴塞尔—迈阿密现场
1991年至2000年担任巴塞尔艺博会总监的洛伦佐·鲁道夫(Lorenzo Rudolf),将博览会变成了轰动一时的活动,并引入了对画廊进行选择的评判标准,使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成为质量的标志。1994年瑞士联合银行艺术银行部开始将巴塞尔艺博会作为其核心赞助项目之一。1996年6月,在巴塞尔成立了国际当代艺博会协会,旨在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艺术市场及艺博会的运行规则,推动和促进画廊之间的合作和交易。2001年,鲁道夫的继任者萨穆尔·凯勒(Samuel Keller)沿袭了鲁道夫的做法,并通过非商业性的交叉展和展览监管制度发展了这一精神。与迈阿密房地产商、收藏家克雷格·罗宾斯(Craig Robins)合作,开创了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2011年5月6日,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宣布收购香港国际艺术展,其中期目标是将香港国际艺术展转变为巴塞尔艺博会的第三个平台。这不仅意味着巴塞尔艺博会向亚洲艺术市场的重大迈进,同时也说明亚洲艺术,特别是中国当代艺术,以及中国画廊的兴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荣誉和机会
近年来,随着当代艺术的升温,每年一度巴塞尔艺博会成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美术馆负责人和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大会师。每年初夏的6月中旬,也是巴塞尔机场最为繁忙的时节。上百架私人飞机在此降落,世界上顶级的收藏家都专门来此聚会和购买艺术品。为了让这些藏家买到好的作品,并且保证艺博会的品质,作为创始人的贝耶勒,设立了一个评审委员会来遴选参展者,这一制度在鲁道夫担任艺博会总监时得到加强。直到今天,品质和国际性始终还是巴塞尔艺博会的中心要素。评审委员会每年从全世界提交申请的上千家画廊里面挑选出300家左右,而经营3年以上的画廊才有资格申请。现在,巴塞尔艺博会广受拥戴,被允许参加会是一种荣誉和达成交易的绝佳机会。
中国与巴塞尔艺博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始于2000年的第31届艺博会,来自上海的香格纳画廊作为第一家中国画廊参展。巧合的是,香格纳画廊的创办者劳伦斯·何浦林(Lorenz Helbing)是瑞士人。尽管自己就出生于瑞士,但是在何浦林眼中,巴塞尔艺博会有着高不可攀的地位:“我从来没想过会有一天把画廊带到巴塞尔去,但我真的做到了,而且还是中国画廊中第一个做到的。”何浦林带了3幅周铁海的作品去了,卖掉了1件。这次参展,惊动了一些世界级的收藏家,其中就有比利时的收藏家,2007年在北京798创办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盖伊·尤伦斯。
从2008年开始,巴塞尔艺博会将参展中国画廊数量增加到4家。皮力主持的Boers-Li画廊已经参加了3次巴塞尔艺博会。对于皮力来说:“借助这个平台让更多从事艺术行业的人认知我们,然后增加我们的艺术品交易量”,则是他最直接的目的。当然,从皮力带往巴塞尔的艺术家宋琨、梁远苇、邱黯雄等可以看出,他对于年轻一代艺术家的重视。偏于广州一隅的维他命空间,似乎是一家为欧美展会度身定做的艺术空间,因为今年是其第5次参加巴塞尔艺博会。维他命选择的艺术家,大体以广州本地艺术家为主,其代表就是郑国谷和他的“阳江组合”。长征空间今年也是第3次参加巴塞尔艺博会,第一次参加时,长征带去的是陕北67岁老太太郭凤怡的7幅纸上作品,卖掉了6幅。对此,长征的卢杰说:“对于第一次参加巴塞尔艺博会的画廊来说也算是最灿烂辉煌的案例之一了。”在巴塞尔艺博会的名单上,除了这些画廊和机构的名字之外,中国艺术家在艺术巴塞尔上的亮相也在增多,比如在上届艺博会,李松松作品亮相PACE画廊,朱昱的作品出现在苏黎世画廊,而在TIM的画廊可以看见艾未未的作品。能参加巴塞尔,这不仅意味着可以利用巴塞尔提供的平台,在国外传播画廊的声名,接触更多的藏家,达成更多的交易;同时意味着,能参加巴塞尔的画廊,在国内更被认可,更被艺术家所青睐。
当然,对于艺博会来说,好的画廊只是硬币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能力吸引世界级的藏家。迈阿密收藏家唐(Don)和梅拉·苏波(Mera Rubell)从1979年起,一共在艺博会上买了335件作品,他们解释了为什么艺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兴趣还一直在欧洲或美国,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开始追寻亚洲、非洲、中东和俄罗斯的艺术。没有像巴塞尔这样的艺博会,我们不可能这么容易看到这些作品。”能吸引什么样的藏家,就有什么样的艺博会,巴塞尔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吸引到世界上绝大多数重要收藏家。
当前,艺博会已成为被普遍接受的重要的艺术市场运作形式。作为“艺博会中的奥林匹亚”的巴塞尔几乎支撑起了世界艺术市场的半壁江山。反观中国艺博会,也许我们会说我们还在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建构和完善,但国内极大多数人将艺术视为投资,把艺术品当成金融产品来交易时,他们真的是在冒险,这就像玩股票。但对于巴塞尔来说,情况的确不一样。这个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0万,类似于一个中国小镇的小城,为何会享誉世界?不要问这是为什么。当1536年伊拉斯谟被葬于巴塞尔大教堂,当1661年巴塞尔大学收藏荷尔拜因的作品,当1869年尼采25岁就被聘为巴塞尔大学的教授,当1967年巴塞尔市政府举行全民投票决定是否购买毕加索的作品时,答案早已给出。艺术除了投资,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文情怀,一种精神愉悦。香格纳画廊老板,瑞士人何浦林说:“被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包围,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即使没人来买,我也会独自欣赏。”而巴塞尔艺博会的主要创办人贝耶勒则说:“拥有它们,比把钱存进银行更有价值……我真想住到这些画中。”
本文发表在《艺术银行》杂志2011年7、8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