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书局部
文/王晓波
徐冰先生的《地书》使我想到了符号信息,想到抽象数学所演解的自然宇宙与物质世界的10个阿拉伯数字, 还想到现代计算机编码和2进制数码, 以及IT代码及代码重构,我甚至想到了我尚不能用1维2维3维来阐释天赖之音乐的仅7个音符。
如果说《天书〉是一本世上没有人能读懂的真正“天书”,《新英文书法》则是在有貌似东方汉字而又从具有西方英文基础的解读能力上中建构的文字,即从初看不懂里去探读能懂的“书法”。
那么《地书》呢?回答是明确的。徐冰先生曾自已说过:我用《地书》这套“标识语言”,又写了一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书。我称它为《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有共同之处 :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一.《地书》对人类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符号式《地书》首先从大众视觉出发,其开创新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定位大众性的贡献;二是对符号文化的数码化再思考。
马克思关于人民大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观点和论述,从根本上否定了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既然人民大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大众也应该成为是精神财富的主人,随着地球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的普及得到全面深化,我们仅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文化、流行文化中已经看到,亦从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文化、移动通讯文化里感受到了这些惠及大众的文明。如果未来某一天,我们在改进《地书》符号系统的直观性、普适性、概括性、抽象性之后,是不是我们真正实现跨地域、跨民族、跨宗教、跨业界的人类符号信息的回归?民主文明的进一步推进呢?
徐冰先生创建《地书》始于对公共标识及其传达功能的兴趣,最早受到机场的指示系统和飞机上的安全说明书的启发。十年前,当他从看到口香糖上的一些小标志竟然能讲述一个故事中开启了:“为什么不可以用成千上万的标识去写一篇长篇的小说出来” 这样一个开创性想法。从那时起,就开始搜集各种“带有文字的种子性质的认知”的符号和标志,最终给人类做出这本《地书》来讲述一个人一天24小时的故事,让《地书》谁都能看懂,仅管我们开始阅读时需要一些耐心。
从《地书》展览中了解,这本用各种全球通用标识语言(新象形文字)写成的《地书》,任何人都能读懂,已于近期由台湾诚品书店出版。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需要翻译,歧义性都非常小,可谓超文化、超语言、超文字,有可能迎来了人类未来沟通方式的新的倾向、新的载体。
二.从目前来看,《地书》借鉴性还比较低:
毋庸讳言,徐冰先生的《地书》仅从“公共标识”范围来构建新文字文化,虽有开拓性创造,但似乎稍显狭窄。故,我认为应拓宽思路,从以下方面予以借鉴:
1.向网络借鉴性学习,以启发丰富思路:Internet在线符号,QQ 符号表情,微博符号表情,火星文,脑残文等等。
2.其它符号借鉴:科普符号,医学符号,等等。
3.实用普及符号借鉴:无线通讯手机短信符号,GPRS卫星道航图示符号等。
4.其它中外民族符号借鉴:东巴文字符等等。
5.从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借鉴:如岩画符号等。
6.对人类其它符号进行借鉴性学习来开拓视野:天文符号,货币符号,数学符号,在人类文化中出现过的符号如 ♠ - ♣ - ♦ - ♥ - 卍 - 十字 - ☭(锤子与镰刀)等等。
微博符号表情
三.值得思考《地书》的杂合性缺失:
所谓“杂合性缺失”,是遗传工程、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科学中的术语,简单的理解意为细胞中多个基因无规率缺失就叫杂合性缺失。这里暂借用到这里,我要表达的意思是:
(a).“公共标识"符号的公众性无需置疑,但“公共标识"的受众面是被分割的,如对交通公共标识的认知自然是经过培训且有驾照的人知道得比较明白,亦同占较大比例(目前世界上还是大多数) 没有乘座过飞机的人一样,对机场的指示系统和飞机上的标态与安全符号就一无所知。
(b). 传承基因如同文化中里的文字字符所担负的抽象承载,虽然我们的想法是好的、目标是对的,但其中的细胞不能贯通传导或出现识别的障助,那就表明解决杂合性缺失的重要意义,从而获得如同DNA一样核心价值的稳固和延续。
我认为,必然站在高处去思考:
1.谁都能看懂的前提是普适性。
2.谁都能看懂并能持久流传的前提是循规性和高度抽象。
虽然要马上达到10个阿拉伯数字或7个音符这样园满成功且健康的“基因”是非常困难的,但确立这样的目标应该是必需的。
图例:10个阿拉伯数字
图例:天赖之音乐的仅7个音符
3. 我始终认为:多视角、多层面、多维度的思考问题是现代世界开启智慧的必然要求。这在科技化文的今天已有很众例证,如当我们在PC还不太普及时,作为在中国国内的大多只知道DOS与WPS操作系统,后来知道了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但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科学技术进步,我们还知道了Unix类操作系统、Linux类操作系统,以及苹果Mac操作系统。我相信:科學技木進步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科學技木進步亦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原動力。科學技木進步必将促使了文化更加親近民眾,實現了大眾文化的繁榮。
从《天书》、《新英文书法》到《地书》,再到《烟草计划》我都一直关注徐冰先生。《烟草计划》与人类发生密切关联,不仅是突破了“是不是艺术” 这样“狭义” 的争吵,而是将艺术扩展至广义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的思辨,以及政治、文化、健康科学的浪漫与经济、贸易、财税等现实的纠结。近日,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携历时7年创作的“新象形文字”作品《地书》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展出。我于2012年3月24日下午专程去参观了展览。当我看完徐冰先生《地书》作品展后,我写下了这篇以期抛砖引玉的文章。
在本文即将完成时,我将以这样话作为文尾的结束―――
“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就是徐冰先生对《地书〉最简短而有力度的诠释。
(王晓波 2012-3-26 夜晚 于深圳南山前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