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当代书法:摘去耀眼光环,试问还剩下什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08 10:51:05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对当代书法生存现状的社会学反思

当下社会,有不少人的价值观念严重错位,对很多事物的本质认识似乎已是模糊不清。在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之下,因着各种利益的驱动,很多人都在异口同声地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语。“包装时代”的到来,一位位“艺术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仿佛是在集体演绎着如同天方夜谭一般的人为制造各种“奇迹”的中国故事。对金钱与权力的狂热追求,一些人不惜以丧失基本人格操守作为代价,道德底线与法律堤坝被随意突破,放纵无度的名利欲望在钱权合流的强势保护之下,犹如洪水一般。不良思想和恶俗现象的泛滥,导致弄虚作假无所不在,而坦诚真实颇难找寻。

现实生活当中,天灾人祸,接连不断,让我们感到了生命的脆弱。是非成败,转头皆空,使人们如同做梦一般。危机感随着生存压力的紧迫而日益加剧,一些人不仅未能从自身深刻反省,反而会追结为人生的宿命。

而我则认为,尽管曾经狂热追捧的“人定胜天”之思想不无偏狭,但人本身的力量的确是不可低估的。他可以把废墟建成宫殿,也可以把高楼夷为平地;他可以把荒漠变成良田,也可以把草原变成沙漠;他可以把美梦变成现实,也可以把善良化作恶魔;他可以把小人捧为君子,也可以把平安酿成悲剧……卫星可以上天,斯文亦能扫地,关键在于人自身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指向何方。

书法圈不过是整个社会的微小一隅而已,但就在这看似狭小的空间里,也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各种生活剧目。

当代书坛,近30年以来,在如火如荼的展览文化之强势推动下,书法人共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空前“奇迹”:各种展览活动的频繁举办和书家(假如书协会员就是书家的话,事实上很多人就是如此认为的)队伍的迅速壮大,书法出版物的眼花缭乱和各类书法机构的鱼贯而出以及书法媒体的应接不暇,人们感到真正的“书法时代”已经到来。懵懵懂懂之中,一些人甚至不乏乐观地认为当代书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代,以为当代人似乎已经登上了新的艺术高峰。

在这种前提之下,被人们尊之为“名家”、“大家”甚至“大师”者鱼贯而出,屡见不鲜,特别是近年来,书法创作似乎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段。然而透过热闹喧嚣的表面,适当清醒一下我们的头脑,就会发现,当今一些所谓的“名家”、“大家”甚至是“大师”,都不过是徒有虚名,充其量也就是达到了一个“票友”的水平而已。他们的那些所谓“得意之作”,说白了不过是“皇帝的新衣”罢了。假如一旦摘去罩在他们头上的那些耀眼的光环,估计曾经的那些被人们称之为“墨宝”的东西,我们只能毫不客气地把它谓之为垃圾。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金钱和强权思想之泛滥,无疑是当下时代最大的恶俗。

“名家”、“大师”的这种依仗各种社会特权和便利不无强制性的推广,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是拔苗助长之举。除了那些根本不具备成就名家大师的基本素质者的自吹自擂和他人有意的包装炒作,甘愿为其抬轿子而达到各自之目的的那一部分之外,对于那些日后有可能经过长期历练而成为名家、大家、甚至大师者而言,过早地出于某种特殊的目的而享受这些名誉头衔,往往会促使他们产生骄矜自满之心,从此以为自己已经身处高山之巅,无需继续作为,成天沉醉在粉丝们为其精心准备的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鲜花和掌声之中,而“不知今夕何夕”。

攀附权贵、名流是人性使然,自古至今,概莫能外,这既是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为自己寻找支柱、靠山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但有的支柱和靠山真的很有力可靠,而有的则是陷阱与隐患甚至是灾难。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昔日的成就不等于今日的辉煌,今日的体面,不等于此后的风光。在位时,风风火火,车水马龙;退位时,稀稀落落,门可罗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此时此刻,炙手可热;彼时彼地,晚景凄凉。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