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两会上的美术家声音(三)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11 10:01:57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山东省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潘鲁生:民间美术要活在当下

潘鲁生今年是首次作为全国文艺界政协委员参加两会,他提出的“文化惠农”等建议,也替民艺界众多学者道出了心声:“保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关键在解决‘三农’问题。”

潘鲁生结合多年来的一线调研,今年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建立和实施国家设计战略》两个提案,前者关注的是我们的文化根脉和土壤,后者关注的是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和驱动力量。

潘鲁生在多年下乡考察过程中,发现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遭遇“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空心化”问题,他希望人们能充分认识农村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改变“用城市文化改造农村文化”及“送文化下乡”的单一模式。从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农村文化主体本身出发,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等多种形式,重建一种乡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文化生态如果不断遭到破坏,发展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潘鲁生说。

谈起建设文化生态的具体措施,潘鲁生提出设立相应组织机构统筹管理,将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重点向农村文化产业方面适当倾斜,加快制定相关农村文化产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健全相关产权交易与融资平台,加强商标注册与保护,开展“国家农村手艺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实施“农村手艺进城市”计划等。

在致力于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同时,潘鲁生也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推行中国民间美术教育方面已经有30余年,民间美术已成为办学特色。从课程教学、田野调研到理论建构,形成了一整套教学和科研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也乐于接受民间美术,既打下了传统的基础,也为创作找到了创意元素。潘鲁生说:“艺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和技法传授,更主要的是熏陶、启发和养成。”

就民间美术的教育而言,潘鲁生认为,除民间美术的教材编撰外,还要开展田野采风调研和博物馆研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民间美术的韵味,领悟其中的符号、色彩、造型语言和更深层次的造型观念,以及民风民俗中形而上的追求。学生们还可以结合民间美术的学习,开展当代艺术创作和设计转化。潘鲁生还提到,在“手艺农村”项目中他们已经进行了尝试,学生们从农村柳编、剪纸、土布编织印染中汲取了很多创意元素,设计了一系列家具、服装、时尚装饰作品,这样的成果对农村手工艺是一种创意提升。

“让民间美术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播。” 潘鲁生最后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李象群:溜须拍马的“批评”阻碍艺术发展

  除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授课,李象群还是北京798艺术区零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他一只脚站在体制内,教书育人;一只脚跨出体制外,有着自己的工作室和艺术中心。

  连续担任几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李象群,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2002年,著名的北京城市名片——798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面临被拆迁的命运,时任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李象群,向北京市人大提交了一份《保护正在发展的文化产业》议案,并多方奔走呼吁,为798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保留及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象群每一次都会精心准备提案,今年,他的提案是《关于通过主流文化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他用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切身体会和调研经历,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建言献策。

  李象群提出,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需要与时俱进,调整其内容形式与主流文化相呼应,有效地传递主流文化,在与其共鸣的同时,在辩证统一的发展中得到升华。他建议,为社会主义主旋律注入当代性特征,关注人类共同的话题将有助于为中国文化注入活力,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容。因此,应当大力推动主旋律文化与主流文化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发展,扩容与包容当代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李象群说。

  此外,对于美术界的现状,李象群也十分关注。他表示,近年来,各种名头的学会层出不穷,这些学会是民间性质的,大多是为个人或少数人服务的,只要交钱就能进,完全没有门槛。这类学会通过举办活动营利,带有敛财性和欺骗性,搅乱了艺术市场。李象群认为,对于这类学会,国家应予以规范,“尤其是一些学会的名称冠以‘中国’字头,打着中国的旗号,做私人的事情。因此,应该把这些学会的‘中国’帽子给去掉。”

  当记者提到当今艺术批评较为薄弱的问题时,李象群直言,现在的艺术批评不是薄弱的问题,而是没有的问题。“艺术批评家们现在误导人。真正做到客观批评的人太少了,艺术批评已经形成了一个圈子,在他们的文章里看不到‘批’和‘评’,只能看到溜须拍马。实际上,这种艺术批评只能阻碍艺术的发展。艺术批评的现状与当下的环境有很大关系,需要改变的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的心态,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这不是短时间能解决得了的。希望观众对艺术批评持谨慎的态度,不要过于相信艺术批评。”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