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舞台
新戏剧艺术:中国/德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9-28 09:50:0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专题报告

杜塞多尔夫剧院的当代戏剧状况以及剧作家资助项目

艾美莉・尼迈尔将以杜塞尔多夫剧院为例,诠释当代戏剧艺术、剧作家资助与城市(国家)剧院之间的关系。此外她还将详细介绍杜塞尔多夫剧院的长期资助项目“作家实验室”,并提出对于在北京设立资助项目的前景的深入思考。

“纪实戏剧”以及写作过程

卡特琳・勒格拉将围绕“纪实戏剧”,以她个人作品的创作过程为题进行演讲,阐述她是如何利用现实生活为素材进行戏剧创作的。

东西方之间的戏剧实践经验

赖声川将讲述他在东西方之间丰富的戏剧实践经验,以及他对中国戏剧潜力的看法。

《Tales》

《Tales》是一个集表演和剧本大纲为一体的“戏剧之夜”活动。丹克瓦特借助这一形式,与中国舞蹈家和舞剧编导小柯、音乐人虎子以及德国演员马库斯・赖因哈特和中国演员胡晓庆携手,为2008年首度推出的德中合作剧目《Ping Tan Tales Berlin》再续新篇。经过二次创作后,新版的《Tales》被重新搬回到中国现场,在一个快速且即兴的表演过程中展现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个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相同的城市生活蓝图,以及潜藏在快节奏生活表象下的真相。

 

嘉宾介绍

赖声川是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戏剧艺术博士,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前院长,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曾两度荣获“国家文艺奖”,也曾获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舞台剧《暗恋桃花源》获选为中国话剧百年十大名著之一;电影《暗恋桃花源》获东京影展银樱奖、柏林影展卡里加里奖、台湾金马奖和新加坡影展最佳影片等;《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于1999年获选为联合报“台湾文学经典作品”;《如梦之梦》与《暗恋桃花源》分别于2003与2008年荣获香港舞台剧奖——最佳整体演出等多项奖项。2007年,赖声川获得创意中国盛典最具创意人物奖、EY年度创业家大奖、风尚大典年度戏剧贡献奖,也代表“表坊”接受郝龙斌市长颁发的第十一届“台北文化奖”。

德艾・罗尔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她从1989年起居住在柏林,常年作为汉堡塔利亚剧院的委约作家。1992年以来,她创作了近二十部剧作,对当代德语戏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德艾・罗尔的剧本《克拉拉的关系》曾参加2003年在北京举办的德语当代戏剧周。德艾・罗尔的代表作有《纹身》、《亚当的灵魂》、《无罪》、《没有话语的国家》等。2008年,《最后的火焰》被德国米尔海姆戏剧节以及德国权威戏剧杂志《今日戏剧》评选为德语最佳剧作奖。德艾・罗尔获得过众多奖项,2009年她获得了柏林文学基金会的剧作奖,并被聘为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

多多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诗人,系朦胧诗代表之一。他曾多次获得国内外的重要诗歌奖,其作品在世界各大诗歌节进行过朗诵。此外他曾任加拿大纽克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驻校作家。多多旅居荷兰近15年后,于2004年回到国内,被海南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主要著作有诗集《行礼:诗38首》、《多多诗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小说集《搭车》、剧本《生日》和《在一起》等,还有多种外语译本。《天空深处》受德国杜塞多尔夫剧院委约创作,是剧院Central剧场2009年的开幕剧作。

潘惠森现职香港新域剧团艺术总监。他从1984年开始创作剧本,早期作品曾受西方荒谬剧场的影响,带有强烈的黑色喜剧风格,例如由香港话剧团演出的《榕树荫下的森林》和《废墟中环》。1997年开始,他为新域剧团创作《昆虫系列》,作品包括《鸡春咁大只蟑螂》、《蚂蚁上树》、《三姐妹与哥哥和一只蟋蟀》、《螳螂捕蝉》和《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等,展现出深切的社会关怀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舞台意象,获得高度评价,成为香港当代本土戏剧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潘惠森曾五度荣获“香港舞台剧奖”(香港戏剧协会和香港电台合办)中的最佳剧本奖以及一次最佳导演奖。1999与2003年他又分别获得香港艺术发展局颁授的戏剧工作者年奖和艺术成就奖。2005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男人之虎》。2006年,他获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嘉许计划之嘉许状,以表扬其对香港文化艺术之贡献。

卡特琳・勒格拉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她早年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在文学界崭入头角。90年代末开始接触广播剧。2002年她开始戏剧写作,由于她的剧作具有相当强的纪实性,并敏锐地触及人在当下的境遇,作品很快受到关注。卡特琳・勒格拉曾游历格鲁吉亚,伊朗等中亚国家,去过日本,美国和也门,目前生活在德国柏林。她杰出的代表作有《我们不睡觉》、《junk space》、《外面黑数字在咆哮》等。《当局者》2009年在杜塞多尔夫剧院首演,获得很大成功。

亨德尔・克劳斯1968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蒂罗尔州,目前在维也那、柏林以及瑞士的一个小城生活。他以舞台演员身份开始戏剧生涯,曾任维也纳剧院演员,并出演多部电影。他导演的舞台剧处女作在格拉茨施蒂里亚秋季艺术节首演。他的第一部诗集在1994年获得德语国家重要的罗伯特・瓦尔泽文学奖,给德语文坛带来了“新奇的声音”。之后亨德尔・克劳斯开始专注于戏剧创作,2001年他自编自导《我渴望阿尔卑斯山;湖泊就如此出现了》,2004年他被德国的权威戏剧杂志《今日戏剧》评选为最佳剧作新人奖,2006年《黑暗诱人的世界》被相同的杂志评选为最佳德语剧作奖。

乌尔里克・叙哈于1976年生于威斯巴登市,1996年到1998年在莱比锡门德尔松音乐与戏剧学院学习戏剧构作专业,毕业后在莱比锡担任多年导演助理。其间,处女作《人工草坪》首演。2003年起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在汉堡从事舞台剧剧本创作及翻译工作。从2002年至今,乌尔里克・叙哈获得多个奖学金,在布达佩斯,柏林和罗马短期生活并进行写作。《CHINA SHIPPING》和《私人生活》是乌尔里克・叙哈2007年和2008年的代表作。

艾米莉・尼迈尔1965年出生于德国波恩,早年在波恩学习表演,师从于彼得•艾施伯格和鲁道夫•努尔特。1986年到1989年在波恩和慕尼黑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她曾在波恩和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剧院担任导演助理,并于1990年在巴伐利亚国立剧院开始自己的导演生涯。1992年她获得慕尼黑“女性研究及文化”奖。同年她前往多特蒙德话剧院担任高级主管。1993年回到慕尼黑皇家剧院。从1995年起,她长期担任法兰克福剧院导演和负责人,并在慕尼黑、魏玛、雅加达、洛杉矶、汉堡塔利亚话剧院和柏林的德国剧院演出。2002年至2005年她担任弗莱堡剧院院长,2006年末到2007年初她接管杜塞尔多夫剧院。2009年她被聘为萨尔茨堡莫扎特大学表演、导演专业的教授。

克里斯托夫・莱普奇1967年出生于慕尼黑,曾在慕尼黑和都柏林学习文学与戏剧学,曾经是木偶戏演员。自1989年起担任各大国际木偶戏剧节艺术总监。1996年开始担任慕尼黑剧院、弗莱堡剧院、杜塞尔多夫剧院和萨尔茨堡戏剧节的戏剧构作。此外,莱普奇曾在诸多专业期刊杂志中发表文章。2004年起他任教于弗莱堡大学,教授当代戏剧艺术课程。今年10月起他被萨尔茨堡莫扎特大学聘请为戏剧构作专业的教授。

曹克非生于上海,曾在上海和瑞士伯尔尼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和戏剧学,在中国和德国以及瑞士从事戏剧导演工作,多年来策划了一系列中德戏剧交流活动。2008年创办了LADYBIRD瓢虫剧社。她导演的舞台剧曾参加过重要的戏剧艺术节,导演的主要中外剧作有:《在路上》、《习惯势力》、《火脸》、《终点站-北京》、《斯特林堡情书》、《在一起》等。 2009年3月曹克非在杜塞多尔夫剧院执导了诗人多多的首演剧作《天空深处》,获得巨大成功。她同时还共同策划了该剧院举办的中国当代戏剧的系列活动。除此之外,曹克非还翻译了诸多德语作品,比如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习惯势力》,罗郎特・梅芬尼的《顶住》以及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和马克斯・弗里施的一些作品等。2006年,她因自己多年来在推介中德文化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德国驻北京大使馆颁发的“德中友谊奖”。

格斯娜・丹克瓦特1969年生于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曾先后在维也纳、米尔海姆和柏林等地的剧院工作,并在柏林默阿比特区(Berlin-Moabit)创立了小剧场及各种自由艺术团体。丹克瓦特常为多家固定剧场和具有国际背景的文化活动策划戏剧及艺术项目,曾担任过中德合作剧目《Ping Tan Tales》的艺术指导,同时著有《中国》(Blumenbar出版社, 2009)一书,其他作品包括:以火车、轮船和汽车为主题的“移动三部曲”(曼海姆/Hau 2007-2009),广播剧《请问何时何地》,电影《为了你的生活》(09’慕尼黑电影节)。她所撰写的文章被翻译成15种以上的语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新戏剧艺术:中国/德国 Neue Dramatik: China / Deutschland
· 戏剧构作在北京 Dramaturgie in Beijing
· “歌德范儿”国际大派对9月免费登场798艺术区
· 木玛&Third Party引爆歌德音乐夏夜现场(图)
· 金属女皇多柔献唱星光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