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场
一个难以逾越的巅峰
“正是《茶馆》《雷雨》等剧目奠定了北京人艺的风格,因此,《茶馆》决不能丢掉。我们很有幸接着老一辈艺术家把《茶馆》的辉煌继续下去。《茶馆》是一面旗帜,是中国戏剧宝塔尖上的明珠,我们希望有更多优秀作品超越它,我们才可以说,我们有不亚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戏剧艺术。”
——新版《茶馆》中饰演秦仲义的演员杨立新
《茶馆》还能演多少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也许可以信心满满地回答。但如果在《茶馆》前加上“原汁原味”这个定语,人们也许就要马上换一种回答问题的语气了。因为,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虽然人艺舞台上的《茶馆》依旧如当年一样常演不衰,可代表着一种时代风格印记《茶馆》的味道却正在不可抗拒地渐渐淡去。对于这种担心,优秀话剧演员在某种程度上的断档自然是原因之一,但说到底,其实是因为我们缺乏足够多的经典戏剧,僧多粥少成了话剧舞台上的又一残酷现实。
如今,话剧市场的多元化日趋明显,但在轻松幽默甚至是恶搞之余,经典严肃话剧的传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课。可是,近十年来,优秀的经典改编或重现却鲜有见到,原创方面更是极为乏力,创意雷同,盲目追逐流行,浮躁且急功近利的现象甚至有增无减。有时,艺术甚至沦为了一些人沽名钓誉、招摇过市的手段或幌子,他们以此来标识自己在时代位置中的伪“前卫”姿态。
和如今不同,当年《茶馆》的全体创作者则都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剧本写成后老舍数次修改。其中一稿结尾是“王掌柜救了革命者,自己饮弹牺牲”。当时于是之提议说,结尾处如果有几个老头儿话沧桑的戏效果会更好。没想到一周后,老舍就写出了三个老人说着掏心窝子的话,最后掷起漫天纸钱的结尾,这也成了如今《茶馆》中最为经典的一幕。当然,对于各种意见,老舍也并非照单全收,例如曾有人建议他加强人物的革命性,让人的尊严更为主动地争取和发扬光大,当即就被老舍拒绝了,他说《茶馆》这出戏就是“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时代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在演出前的纪念仪式上,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也曾掷地有声地表示,北京人艺要创排新戏,但老家底也不能丢,要学习前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执著、严谨和奉献精神,北京人艺的首要任务就是继承、守望好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宝贵家产。他说:“这是我们的共识,我们不做败家子。”但是,仅凭演好一部《茶馆》就能守住前辈留下的家当吗?“人艺”话剧中所蕴含传统的精神魂魄在新时代又该有怎样的表现方式呢?
在充满标志性的600场之夜,老舍之子舒乙为人艺送去了一幅贺词,上写着:“喜茶馆六百场,祝人艺万年松。”这种祝福就像张和平院长所表的誓言一样,总是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就像一位剧评人所说的那样,多少年过去了,当“小剧场”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地统治着日见沦落的话剧舞台时,我们所熟知并景仰的“北京人艺”的精神与风格亦在这一喧嚣的“嬉闹”声中演变成了明日黄花,它的境遇就像一面魔镜,由此而映照出一个物质时代的光临是如何将当代艺术的锋芒渐次消蚀。
LINK
1992年
绝版《茶馆》告别演出
1992年7月16日,在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时,老版《茶馆》在首都剧场演出第374场,这也是它的告别演出。当时黄牛们在剧场外的叫卖是:“绝版《茶馆》门票,300元一张!”
剧场后台乱成一片,年轻的演员拿着扇子、T恤让老艺术家签名。这也让当时已患病、经常出错忘词的于是之更加紧张,他跟蓝天野说:“我今晚要出毛病,跟你的那段戏,你注意点儿,看我不成了,你就设法接过去。”结果,他果真忘了词,而且不止一处,每幕戏都有漏洞,在台上的他痛苦极了。剧中饰演小丁宝的吕中回忆说:“演出结束后,是之老师在后台静静坐了很长时间。”谢幕时,几个观众跳上台,自发献上一条横幅,上写着“戏魂国粹”。于是之激动地在后台对其他演员说:“观众太宽容了!”当愧疚的于是之坐车悄然离开剧院时,很多观众还守在剧场门前等着再看他一眼,但他因为太累了而没有下车。后来,这也成为他的一大遗憾,每次回忆起来都十分自责。
1999年
“危楼”创新起争议
1999年10月12日,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由林兆华导演,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冯远征等主演。林兆华认为“要创新就必须寻找新的表现方式”,于是,他让布景参与了表演,全剧场景有了大变化,原本兴盛的大茶馆从开始就是一片危楼,透过茶馆可以看到街上奔跑的汽车。
很多观众不接受新版《茶馆》,最大争议在结尾。焦菊隐版《茶馆》是以王利发拿着秦二爷的围巾走向后台结束。而在林兆华的新版中,又加出一小段:国民党党棍沈处长乘坐美式吉普车得意地宣布茶馆已归他所有,并用一连串“好”随口回答随从的建议。反对者认为,这样处理结尾过于诙谐,破坏了《茶馆》的悲剧意味。冯远征在谈到这个版本时曾说,林兆华对话剧的探索是对的,作为演员我们愿意进行新的尝试,但也能够理解观众的质疑。
2005年
赴美演出笑声同步
2005年6月,为纪念《茶馆》导演焦菊隐诞辰100周年,北京人艺重排焦菊隐版《茶馆》,林兆华任复排艺术指导。此番演出除演员与当年有变换之外,在场景和调度上都与焦版别无二致。
1946年,老舍曾在美国说“我们的话剧绝不弱于世界上任何人”。2005年10月,《茶馆》赴美演出。剧中饰演松二爷的演员冯远征回忆说,在华盛顿,虽然80%的观众都是美国人,要看字幕才能明白,但演出中的包袱观众都能很快反应过来,笑声几乎是同步响起,现场效果非常好。这还要归功于老版中的“刘麻子”——英若诚先生。他对《茶馆》的翻译不是简单直译,而是将剧本中老北京的土话翻译为相应的美国俚语,十分口语化,让美国人明白其中的笑点和“包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