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晓东
艾未未,70年代末的“星星画派”成员,1990年代前卫艺术杂志《黑皮书》、《白皮书》和《灰皮书》主编, “中国艺术文件仓库”艺术总监,2000年 “不合作方式”的策划人,2008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馆中国顾问。
付:作为艺术文件仓库的艺术总监、展览策划人,又是一个艺术家,在多重的身份下,你如何看待一个当代艺术展览的功能?
艾:展览只是一种媒介,它所表达的无非是策展人、不同的艺术家到这里,还有评价的文章,引起媒体的反映,这些东西综合起来,它必须是一次社会上的文化事件。一定要像“划痕”一样,留下一道“伤”,否则做展览没有什么意义。它应该是一个很主动的文化态度,表白一定的立场和观点。一个艺术家只画了一张画,和把这些画放在一起,是完全不同的行为,把一百个艺术家放在一起的时候,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单一被看的形式。人们会形成一个社会层面的思考,会认为它是时代发生的一个特征。
一个艺术家不必非要做展览,一个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书写,谈话交流,甚至可以通过沉默来完成,做展览真是一个太愚蠢的方法了,把画布绷好,灯光照好,挂在那里,哪天开幕式大家来看,我觉得那是很可笑的一个方法。
做画廊的目的是我不费太大力气的情况下,让我所喜好的艺术有机会在那儿挂一挂。但是它不必是这种形式,比如我开的画廊就没有开过我的个展,我到目前为止,我48岁了,只在去年做过个展。我的个展开幕式我都不愿意去,那次是因为东西太大,我不去人家没法装上去,所以才去了。在美国个展开幕式我都没去,没有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的方式去生活,你还是一个艺术家怎么能想到按照大家常规的方式去行为呢?
付:看了你在《南方周末》上对上海双年展的评价,你认为它是国内比较好的当代艺术展览吗?
艾:相对来说比其他要好一些,但上海本质上是一个对文化没有兴趣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左的社会,它只是用双年展作为一张名片来表达他是一个开放性的城市。上海双年展三次我都在上海,可我永远不会去看,我对官方展览没有兴趣。每个人都可以表现自己的偏激,我的态度就是这样的,很简单。我就不信中国没有这样的展览会影响中国的艺术,不可能的。我不认为他们的做法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任何的帮助。
付:近年你一直忙于建筑设计领域,那么去年问题比较大的首届中国建筑双年展你如果看待?
艾:建筑双年展当然有很多问题了。其中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个属于全民的资源把它轻易的出卖给了一个个人或单位,而这个个人和单位不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个资源,造成了一次浪费。根本没有钱,连美术馆的租金都没有,操作不规范,策展的质量水平是否能达到,张永和、崔凯他们离开也是出于对自己的一个控制,如果我参与这个事弄坏了怎么办?
像中国这样一个建设的时代,建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问题,是中国一个新文化和政治、权利、经济的一个总的改革和变化,它所涉及到的层面是非常庞大和丰富的。这个展览的主题可以探讨某些类型的建筑,比如说中国怎么解决这么多人的住宅的问题,比如说集合型的住宅,高密度住宅,低造价住宅。但是根本没有任何人对这些东西有兴趣。一个交通部门把一条路修坏了,肯定审计署要查他。那么文化部把一个展览办坏了,为什么没有人来查他?关于中国建筑双年展这样一个重大的资源毁掉了,展览的品质没有人去检查,到底你这个展览有什么学术上的成果?它是一个彻底的失败性的操做。
付:目前当代艺术大展面临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艾:第一个障碍就是人们普遍的有一种自我审查。很容易就会听大家说,“这样会通不过的”,但这是一个误差。有没有这个官方体制存在?这是个问题。可能这个官方体制已经离开很多年了,你都不知道,你还是想着,一出去,这一棍子就打下来了。展览不就要引起文化的问题吗,不就是为了刚产生的有特殊性的文化和原有的比较保守的文化的交流批判吗?你可以削弱这个,如果你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和谐,那你为什么还要展?
另外就是没有独立的策展人制。比较好的展览必须是由非常个人化的人来做,才能非常明确的提出个人的态度和一种说法。如果一个展览不能够形成一个明确的艺术上的观点,那么这个展览本身就不应该被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