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画价掌握在谁手中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4-04 13:44:26 | 文章来源: 中国书画报
    今天,艺术品作为心灵的产物、大众的精神食粮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艺术成了时尚的代名,更多的艺术家将目光转移到怎样抬高自己的画价和提升自己的身价。“家”这个词也变得如此的廉价。“某某杰出画家、雕塑家、理论家……”充斥在各种招贴、报刊、杂志、银幕上,媒体如洪水一样包围着的画家,人们被这种导向吸引着往返于各展览、画廊,更多地人是为了赶时髦,提升自己的“品味”,真正懂艺术的到底有几人?从展厅出来留下的仅有手头的报纸或几张宣传图片,对于陶冶艺术情操就更不用说了。人们被这些潮流冲击着、包围着。“家”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他们因什么而成为家?这些都成为困惑。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行为艺术等等当代艺术形态越来越让人费解了……画家把外界的惊呼和诧异当成了赞美而更加疯狂的爱上了这种表现形式。今天的艺术已经冲破了传统惯例的束缚,以一种更新的姿态满足大众多元化需要,绽现出一副“百花齐放”的局面,创新被称颂,个性被标榜。收藏热的兴盛,画价的浮动更让人难以捉摸,画家的作品会成倍的增加甚至被拍卖成天价。那么画价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画价飙升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一件好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画家是创作的主体,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画家的个人素养是影响艺术品价值的重要因素。画家所处的环境也必然影响艺术家的创作,画家总是脱离不了社会,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和艺术表现往往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从美术发展史来看,那些从现实生活入手,深刻了解社会、体现时代精神、艺术追求和时代审美特点的艺术品其作者往往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和领袖,总领一种风格,影响一代潮流。因为他们间接的纪录了当时的真实,描绘了自己的心灵历程,或痛苦徘徊或孤独苦恼……但有历史的积淀的东西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对画家来说,创造出能摸准时代脉搏,紧扣时代脚步并融入时代灵魂的作品往往使其成为这一时代的代言人,这样具有充实内容的作品更容易积淀成为永恒。就像好的电视需要观众,一本书要拥有读者一样,画作也需要欣赏者的支持。画家是特殊的劳动者,画家需要深入生活,敏锐的观察、体验、认识、理解生活。只有一个人欣赏的作品不是有价值的艺术品。 

    画家从事专门的艺术创作他的艺术造诣往往超出一般的观众,不同的画家对艺术的领悟也不一样,这样有些作品可能暂时不能被接受和理解,但总会或多或少的赢得一些观众,因此画家和观众便有了不同的层次。“弥高之音,和者必寡”,有价值的作品是历史和美好的沉淀,而哗众取宠的作品只能昙花一现。一件作品是否具有价值需要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题的把握、对选题的理解、对表达方法的采用及工具材料等都要有独到的见解,要不断的锤炼自己的专业素养,深入生活,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艺术意志,忠于自己的感受。照搬只会是重复而没有超越。艺术家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感受别人不曾发现的艺术构思并从生活体验和文化积累中汲取营养,既发挥个性又能博采众长。一个有创造力的艺画家创造的作品才谈得上有价值。 

    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很混乱,画家的职位,威望及艺术经历往往成为影响画价的因素。甚至超过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这是在中国收藏界出现的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职位的高低、是否办过有影响的展览,在杂志上发表过作品或者文章,有没有知名的评论家的吹捧……这些外在的因素成为影响画家画价高低的“重要”因素。
 
    在国外,作品一般先经过画廊再进入拍卖;在中国拍卖公司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由于缺少中间的鉴定环节,市场上经常出现赝品,更让人难以捉摸的是面对同样的名家画作,艺术家的后人说:无一真品;艺术家的学生说:假得离谱;然而书画鉴定专家却说:一流佳作!这绝非戏剧,而是存在着的事实。 

    1995年,一位收藏者以111万元购入张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图》,经鉴定大家谢稚柳认定为真迹,然而后来北京书画鉴定权威徐邦达和史树青却认定是伪作———南北书画鉴定界的分歧因之首次浮出水面。
 
    10年过去了,那场曾经硝烟四起的争论至今仍未平息。今年3月,在珠海举办的“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遭到画家后人“无一真品”的质疑,然而后来经史树青、薛永年等鉴定后却认为是真迹。 

    随着名家书画价格的持续走高,类似偷梁换柱的手法已经屡见不鲜,而包括了临摹、题款、做印章、装裱等各道工序的恶意造假也被多次披露。对于近现代书画的争议也层出不穷,甚至达到对簿公堂的地步,但最终对真假有定论的极少,多数官司不了了之。“现在市场上对书画的需求量很大,但真画毕竟有限,”一位藏家说,“同时也有人想把书画作为礼物赠送,真画买不起,便刻意去买一些假画,这些不正之风引发的市场需求使得假画还有相当空间。” 现在市场所论的只是书画名头和价格,收藏中忽视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正是因为趋利严重,使得大量资金和外行进入这个市场,才使得作假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大。作品是否是赝品也成了画价高低的标尺。赝品价格低廉而一旦被定为真迹,画价就会千百倍的飙升。
 
    市场上存在一批投机取巧之人,他们利用各种手段炒作画价。例如某中年画家画品一般,却在某拍卖会上以超高价成交,业内人士不会瞠目结舌,因为他们知道,这价钱多半是“对倒”出来的,甚至很可能是他因为某种需要送给别人,再花钱把自己的画拍回来的,这样,别人既名正言顺拿到了现钱,他自己又拍出了一个好身价。 
 
    又有人手上有张画,在甲地自己“对倒”拍出高价,其实是自己收进,再到乙地继续拍,果然拍出满意价格。 
 
    还有一些家在自己家乡能拍出高价,但在异地则往往因为受众群问题而价格走低。获利高手利用地区差异跑差价,外地拍来低价位,跑到艺术家家乡则高价成交,颇有点像当年杨百万到异地买国债的模样。 
 
    一场拍卖会参与者有限,一张作品往往拍卖过程仅仅十几秒钟,几百张作品总有被市场遗漏者,如果事先做好功课,瞄准起拍价比较低的作品(不少作品因为要吸引人气,往往标出较低起拍价),万一没有人举牌,此时果断一举,往往能捡到漏,这是所有收藏爱好者的幸事。但这样的好事,还是得具备专业的眼光、良好的市场判断力以及持续火热的市场行情,才有可能是一件幸事,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画家在参与拍卖中往往受买主口味的制约,画廊老板、买商……通常和艺术批评家、策划人联系密切,但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还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看画家的艺术创造是不是有想法,有自己的创意,更大一点说就是要看看画家的风格和格调是否打破常规、对当时的绘画有没有推进。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