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回顾法国风景画(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3-31 15:34:33 | 文章来源: 中国美术家


玉博·洛博《源泉》(1783)


戈兰奈《圣维克托火山》(水彩画,年代不详)


  近日,一个让人难忘的法国风景画展,《烈日当空:1750-1920年的普罗旺斯风景》,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馆落下了帷幕。这个大型回顾展,展出了法国艺术家从十八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前期在普罗旺斯地区所作的风景画,展现了法国南方和地中海沿岸的景色,展现了法国风景画在将近两百年中的发展历程。参观这个展览,见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家名作,主要有印象派的雷洛阿和莫奈、后印象派的塞尚和梵高、点彩派的希涅克(Paul Signac,1863-1935)、野兽派的杜非(Raoul Dufy,1877-1953)和德朗(Andre Derain,1880-1954)、立方派的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36)等,也看到了不少不太熟悉的画家,有些画家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个画展让我有机会回顾欧洲风景画的题材和主题,并对之作一番历史和美学的反思,进而在法国绘画史和欧洲风景画的发展中,为这些画家找到各自的位置,在艺术史的坐标中,来认识和理解他们。


  一、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是后现代主义批评家使用的术语,用来颠覆和解构往日的经典艺术。但是在我看来,普罗旺斯风景画的发展,恰好是一部叙述法国风景画历史的宏大画卷。蒙特利尔的画展,不是要颠覆这个宏大叙事,而是要肯定这个宏大叙事。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十八世纪中后期的风景,技法相当写实,用色比较古朴,用笔相对拘谨。这些画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真正的写实风景,而是继承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圣景幻象(visionary)的方法,用想象来描绘类似于圣经故事中的风景。甚至到了十九世纪中前期,风景中的圣经题材和圣景幻象的画法仍然流行。英国著名美术史学家克拉克(Kenneth Clark,1903-1983)在其名著《风景画论》一书中说,西方的风景画,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法。照我的理解,中世纪的欧洲,还没有纯粹的风景画,在圣经题材的作品中,风景为圣迹故事提供了一个环境和背景。因此,当欧洲的早期风景画触及人与自然的主题时,这个主题便以宗教的语言来叙述,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显现为人与神的关系。


  另一方面,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南方风景画,也具有浪漫气息,显示了十六、十七世纪佛兰德斯风景画及荷兰风景画的影响,例如马赛画家玉博•洛博(Hubert Robert)的《源泉》(1783)、《峡谷》(1783)和拉•克瓦(Charles G. La Croix)的《马赛海边》(年代不详)等作品。从这些画的主题、风格、技法上看,那时的法国风景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他们深受意大利和北欧风景画的影响。因此,我在蒙特利尔美术馆看这些画,马上就联想到了一年多以前在维也纳的美术史博物馆看到的另一个画展,《佛兰德斯风景:1520-1700》,这两个画展之作品的全景式构图、深绿色的使用、树叶的画法,如出一辙,好似学生模仿老师。当然,作为欧洲绘画发展的史实,法国风景画家在当时的确向佛兰德斯画家学了很多,甚至那时的英国风景画,例如庚斯勃洛(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和康斯泰勃(John Constable,1776-1837)画的树叶,也都受到了佛兰德斯画派的很大影响。

  “宏大叙事”可见于克拉克的《风景画论》中。他用审美倾向和艺术观念来概括各时期的欧洲风景画,称佛兰德斯风景画为事实风景,也就是在空间处理上接近真实、在细节刻画上追求自然。克拉克的说法,也可以用来描述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南方风景画。尽管这些绘画与佛兰德斯风景不属同一历史时期,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十八世纪中后期法国南方风景画的历史语境,这就是浪漫主义倾向。这一时期的法国浪漫主义,随着时代的推进,渐渐脱离了中世纪画风,转而接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风格主义,也接受佛兰德斯画派的理想主义。从艺术史的发展角度说,浪漫主义是一种过渡,它以理想的成分,来使法国南方风景画从圣景幻象过渡到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

  二、往日主流

  十九世纪法国风景画的主流,是“写实主义” 和“现实主义”。这两个术语在欧洲语言里是同一词,但在中文里前一词偏向于绘画手法,后一词则指艺术思想。到十九世纪,当写实主义出现在法国画坛时,法国风景画已经从意大利和佛兰德斯的影响下脱颖而出了,独立成熟的法国风景画出现了。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十九世纪前半期的风景,主要是法国南方之马赛画派(L’Ecole de Marseille)的写实作品。尽管我一向喜欢法国绘画,但是我对法国南方的马赛画派并不熟悉,而只知道法国北方的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由于我在欧洲和北美看到过很多巴比松画派的风景,该画派的题材、画法都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中,所以当我在蒙特利尔美术馆一看到马赛画派的风景时,立刻就分辨出这南北两派的不同。比较二者,巴比松画派描绘巴黎郊外枫丹白露森林的风景,用色用笔都偏向湿润、丰沃,而马赛画派描绘南方的海岸风景,用色用笔都偏向热烈、峻瘦。不过,二者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马赛画家谷尔丹(Vincent Courdouan)在《山谷》(1857)中画的岩石,就跟巴比松画派和库尔贝(Gustave Courbet)有相似之处,笔触显得厚重,且善用灰褐色的微妙变化。这种相似,得自他对风景的自然主义观察和描绘方式。

  马赛画派的画家中让我感受较深的,是格雷西(Prosper Gresy)画的大场面风景,如《圣维克托火山》(1840)和《河边》(1858)等。到十九世纪中期,由于北方的巴比松画派和南方的马赛画派成就卓著,法国风景画终于摆脱了意大利和佛兰德斯风景画的影响与遮掩,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并达于当时欧洲风景画的高峰。就我个人的看法,马赛画派较巴比松画派稍逊一筹,例如格雷西的大场面风景,若只看细节局部,其笔法精彩至极,但看整体效果,却有琐碎之嫌,而琐碎却是大场面作品的致命伤。克拉克称十九世纪前半期和中期的法国风景画为自然主义,主要是指巴比松画派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观念。其实,自然主义也是佛兰德斯画派的要义,但十九世纪的法国画家却更客观、更少了点浪漫主义的理想成分。 

  现实主义不仅仅是艺术的方法问题,还涉及到绘画的主题。在十九世纪中期,欧洲出现了工业革命,旧的生活方式渐渐消失了。面对一个新的世界,无论是彷徨还是探索,人们都不得不调整自身,从而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马赛画派将注意力对准了正在消失的旧世界,和正在到来的新世界。他们既画古代城堡的断垣残壁,也画新建的工厂房屋,更描绘生活于这个过渡时期的各色人等,在风景中展现世态百相。其中,马赛港的码头,是画家们最喜爱的题材,渔归和出航是他们无尽的画题。若用克拉克的术语,我要说这些画家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只不过以人与变化着的社会之关系来显现罢了。

  当然,也有不少画家逃避社会的变化,他们转向单纯的风景,为自己的灵魂,寻求一块可以最后栖息的净地。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