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票价、分批免与免费“一刀切”
2008年1月1日起,法国各地14家博物馆向参观者免费开放其永久性陈列。随即有文章分析,法国相当一部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博物馆一旦免费开放,就意味着法国每年将丧失1.4亿美元的博物馆门票收入,另一方面政府会因此增加2亿美元的财政负担,一里一外,相差3亿多美元。
免费还是收费?西方国家也有争论。
我国博物馆大规模免费开放,是否也会加大国家投入?答案有待时日,但关于“免费”的缓急之争, 在“通知”正式出台前就存在。
有人认为, 博物馆是公益性的事业, 博物馆的主体主要是由政府兴建、财政支持,博物馆藏品具有社会公共财富的性质,特别是博物馆具有教育的功能, 而接受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应该免费向公众开放。
有人持这种观点:博物馆的展览应视为一种服务和产品,参观博物馆理所当然该收费。门票还是博物馆可以用来弥补国家投入不足,改进改善馆内服务、设施的辅助性收入和控制参观者的适当管理手段。
也有人提出应先实行低票价,逐步过渡到免费。他们认为从“通知”出台及要求时间看,免费的决定明显匆忙。如果实行低票价,同时针对部分特殊群体免费,既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利于调动博物馆积极性,综合社会效果更好。
北京市文物局有关人士认为,低票价看似一道门槛,但对观众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微妙的。通常人们参观博物馆都期望物有所值,因此以优质的展览多吸引一位认真参观而不是游览的观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他向记者提起这样一件事:去年首博举办奥运特展时,一个在北京某建筑工地打工的湖北来京务工人员,一进门就花钱买了特展票,他说他是冲着展览中的家乡文物来的。
他认为,博物馆免费开放惠及全民,是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但就北京地区情况看,收费不是挡住观众参观的首要原因,关键在于博物馆是否提供吸引观众的展览或活动。免费之前,首博门票收入年均过千万,自然博物馆也达到过900万元,可见人气之旺。
记者采访接触到的一些文博界人士,他们从操作层面也提出看法,认为免费开放应当区分博物馆不同情况,分批、分步骤地进行。
比如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自然博物馆,很多设施落伍,更没有宽敞的礼仪大厅和敞亮的馆前广场,如不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免费后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连快速疏散观众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涌向马路,观众的人身安全难以保证。而一些纪念地及学术性强的博物馆可以先行免费,因为这两类博物馆地处相对偏远,馆内外空间较大,有安全疏散观众的能力,也有利于人们有序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