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在场:艺术家介入社会的存在方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1-13 15:04:2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包林的水墨创作也在实践他的有关“水墨介入社会”的观念,他的水墨画主要表现在两组人物头像的创作上,其一是《缺氧群落与平远、高远、深远的视线》,其二是《汶川记忆:老师与她的学生们》。《缺氧系列》由24幅人物头像画组成,其中有12幅男女头像鼻中插着氧气管,另外12幅男女头像则神态各异。氧气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人的生命活力的组成部分,缺氧则可能会导致窒息,必须靠吸氧来补充氧气,维持生命机体的正常运转。缺氧系列采取了生命隐喻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这组作品所刻划的24位男女头像,都是一些普通的芸芸众生,他们被毫不粉饰地、真实地在精神和面貌上得到展现。包林对西方当代艺术中无论照相写实还是表现性的或是波普艺术中的人物头像进行过研究,头像成为西方当代艺术中经常被表现的主题。包林选取中国当代社会中的普通人物,采用让头像占满画面的方法,从而突出其视觉特征。人物表情有的平静、有的惊恐、有的困惑、有的不安,有的苦闷,那都是人们在生存中的自然状态的流露,真是一一幅幅社会生存环境中的众生相。包林采用水墨写意方式加以表现,运用黑白灰作为主要色彩,亦即将墨色分成浓淡进行渲染,恰到好处地通过水墨的材料特征将人物的精神性表现出来。另一组水墨作品是记录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中小学生的生存状态,这组作品也是人物头像,这些男女中小学生经过地震的痛苦挣扎,得以生存下来,他们的心灵似乎还在惊恐与不安之中,他们的眼神中充满期待和惶恐,那是一群在梦幻中的少年,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他们的一切,他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教室,幼小的心灵遭受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痛苦,他们经受了磨炼,孩子们的眼神包蕴着坚毅的意志。这组作品中有的脸部形象采用虚幻模糊的手法,将水墨湿润的特点和人物形象表情的模糊特点有机统一起来。缺氧系列和汶川记忆系列头像,一是大人,一是孩子,基本表现手法相同,虽然人物脸部形象有的加以变形或夸张,但脸部结构仍在水墨随意自由书写中得到显示,这得力于包林的素描和造型功底,这些形象看似自由挥写,并多有水墨晕染的偶然效果,但随意之中有法度,造型自由而不怪诞。这两组作品既避免了以往那种借用严格素描来画水墨人物的方法,同时又不是那种漫无边际的荒诞水墨人物,而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人物表情特点。这两组作品,包林找到了被表现的普通人物的生存状态特征,同时又创造了凸显脸部形象的当代图式和水墨意象语言方法,将这三者完整地统一在画面中,并以排列组合的方式加以整体呈现,既具有当代水墨艺术的先锋形式,又能使观众直觉到周围世界的普通民众和孩子的生存状态,并洞悉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灵世界。这二组作品是包林提出的用水墨介入社会的理论之成功的实施,是当代水墨人物创作中具有视觉震撼力的佳作。

从中央工艺美院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由庞薰琹、张光宇、张仃、祝大年、袁运甫等先生开创了装饰绘画的优良传统,他们创作的水墨艺术及壁画等具有鲜明的装饰美和形式美的特征,这种传统影响到杜大恺、刘巨德诸位先生,其水墨艺术仍具有装饰绘画的形式美感。包林一方面浸染于这一艺术氛围之中,另一方面,他在思考如何将当代艺术引入学院,希望找到新的突破口,另辟徯径。他主要在吸收中央工艺美院的现代绘画形式方面着力。中央工艺美院二位院长庞薰琹和张仃,都对中国现代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庞薰琹曾在1930年代初,在上海发起决澜社,推进中国油画的现代主义进程。张仃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曾借助毕加索、马蒂斯、莫迪里阿尼的手法和语言,结合中国民间艺术创造了一批“毕加索加城隍庙”的现代水墨画。张仃1979年领导的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创作,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壁画的崭新阶段,80年代中央工艺在现代主义美术创作和美术思潮中,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包林从中央工艺的传统中吸收的是现代艺术精神的养料,加上他80年代在法国学习和研究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所以他的绘画观念和绘画创作具有视野开放和较强的现代艺术精神。

包林在《学院与当代艺术》一文中,对学院越来越被当代艺术边缘化表示担忧,他认为当代自由艺术家群体具有“精神活力”,是艺术创新的温床。从这些意见中不难发现,包林希望突破学院艺术的僵化模式,寻找新的创作源泉,为学院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