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会PK引深思
2011年第八届CIGE中艺博在经历了为期4天的嬉闹之后终于落下帷幕:明星太多,画廊太少,销售勉强,空间拥挤,展板太差,这些问题在短短的几天内被无数人津津乐道的谈起,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与此同时,北京的另一个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在4月29日伴随着蒙蒙细雨和英国王子的大婚正式开启,这本是两个没有任何干系的博览会,如果硬要扯点关系,那就是他们同属艺术类博览会,同在北京的一片蓝天下和相差无几的时间里开幕,仅此而已。但好事者,总喜欢将理念本就不同的他们拿来做比较,做讨论,在一番评论之后得出一个自以为很理想的结论,当然圈子本来就小,这种好事者自然众多,笔者也不能例外,加入到这一强大的人群中。
中艺博 死撑到底
中艺博举办至今,已历八届,正如某杂志所言,八年似乎是道坎,迈过去就能肥头大耳,飞黄腾达,皆大欢喜;走不过去,则会成为真正的“八戒”,要么打包回高老庄,要么混吃等死一辈子。本届的中艺博给人的感觉更像后者,有点“死撑到底”的态度,60家参展画廊(其中包括很多非盈利机构和美术馆友情出演,水分较大)在中艺博展览历史中为最少,展厅面积也随着展商的不足而减小,只是在国贸第一展厅的右侧摆开,在本就狭小的空间内做文章对于非策展出身的王一涵来说难度是巨大的,加之,本届中艺博继续延续以往的传统,将参展机构分区域展示,媒体区更被无情的扔在展厅的一侧,如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本届中艺博还有媒体区的存在。这种布局对于中艺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之举,为此,很多参展商和观众对于这种布局颇有微词,再加上本届中艺博大走明星(娱乐)路线,在开幕前即将陈冠希与没顶公司合作这件事情大肆宣扬,搞足了噱头,导致当晚参观人数暴增,场馆内几近拥挤。这一举动在艺术圈引起轩然大波,致使很多观众参加博览会的目的发生变化,如果说中艺博是一道菜得话,那陈冠希就是当晚的主菜,而艺术品充其量也就是餐前茶点而已。
艺术北京 毁誉参半
艺术北京在昨晚正式来到第六个年头,与往届相比,本届艺术北京在参展画廊数量上并没有太大变化(今年有近100家国内外画廊参加,其中同样包含非盈利性机构),但拉开参展名单后会发现,很多不知名的画廊出现在参展名单之中,这让很多人对本届艺术北京参展画廊的质量抱有很大疑虑,这种疑虑也随着艺术北京的开幕逐渐解开。走在场馆内,可以很清楚到看出本届艺术北京在参展画廊上的布局安排,一些知名的、实力强劲的大画廊在展厅的前半部分依次排开,人气十足,作品成交量也属乐观,而越往展厅内部走,则会发现很多不知名的小画廊开始出现,展位面积也随之减小,作品质量更是参差不齐,销售近乎奢望。这种泾渭分明的展厅布局也映证很多人之前的猜想,画廊数量上去了,质量肯定会有所下降,一味的追求量的比较而忽视了质的差异,这种做法肯定会引起参展画廊的不满,在笔者现场询问一家实力强劲的画廊经营者时,对方就这种现象给出了这样的答复:如果以后的博览会还是这样做,就要考虑是否再来参加了。对于这种声音,艺术北京的举办者肯定是能够听到的,但如何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有重点、有目的性的运作,还要看下一届的艺术北京如何去改变。但鱼与熊掌之间的取舍必定会让所有的博览会举办人感到头疼。
跨界 是否来的太早?
今年的艺术北京与中艺博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跨界经营的模式,一个是将名车概念性设计带入博览会,而另一个则是将娱乐明星华丽的化身为艺术家。对于前者,更多的是从商业角度出发,大众汽车作为本届艺术北京的主要赞助商肯定不会放弃这种宣传新产品的机会,在以往的艺术北京中,这种境况也不是没有出现,去年艺术北京就曾将主赞助商三星的新产品带入展馆,用绚丽的科技赚足了眼球,而今年,艺术北京可谓故伎重演,将大众汽车带入展厅,并为其单独开辟了展示空间,在展厅的VIP厅旁举办了新闻发布会,一时间,闪光灯不停的闪烁,主持人在一片长枪短炮前慷慨激昂的宣读新闻稿,似乎想用自己的激情点燃还未开始的博览会。看到这,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出现,几天前的中艺博,也有这样一场类似的发布会,只不过这里是汽车,而那里是红酒。商业进入博览会是无可厚非而且是天经地义的,毕竟他们为你投入了那么多资金,适当的收取点回报亦属正常,同时这种活动还能为没有开幕的博览会进行预热,增加人气,只要不过分,不喧宾夺主就是可以接受的。相比之下,艺术北京做的很成功,大众汽车的新闻发布会在博览会开幕后就将主导权交还给了展场,并让观众明白,这只是一场开幕前的预演而非整场舞台的主演,但在中艺博的现场,持续性的娱乐明星轰炸让观众目不暇接,先是作为艺术家身份出现的陈冠希,继而是众位前来捧场的大腕,让很多人一时间找不到应该观看的重点是艺术品还是明星大腕。这种喧宾夺主的举动让许多出席开幕仪式的艺术家唏嘘不已,甚至出现价值偏差,认为自己辛辛苦苦为观众带来的精神食粮竟然比不上一个“靠身体走红”的艺人,这种心理落差让很多在场的艺术大腕深感不适。这种不适并非只是出现在艺术家身上,很多参展商对此也十分不满,拥挤的人群并不是藏家所喜欢的,在这方面,中艺博并没有给画廊做好充分的准备。
艺术品跨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当代艺术也并未将自我创作禁锢在狭小藩篱内,相反的,很多艺术家更喜欢大胆的尝试,将不同领域的媒材带入到艺术创作当中,跨界对于他们而言,是打开艺术创作的另一扇门,也是突破自己的途径。但对于今年中艺博的举动(将陈冠希以艺术家的身份带入)很多人还是无法接受,这种主动的拒绝并非来自艺术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可,也不是艺术精英化理论影响下的必然结果,而是来源于艺术家出于对艺术的尊重和对艺术未来的担忧。中艺博将一个处在争议中的娱乐明星用艺术家的身份对其进行大肆宣扬,甚至是蓄意的身份“漂白”行动,无论是对其自身的博览会形象还是参展机构来说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也是有欠考虑的。对此,很多人对“艺术跨界”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认为在当前的艺术形式下,跨界对于还在成长中的当代艺术来说是否来的太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