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798转型再出发:工厂代码变文化符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6-27 17:03:36 | 文章来源: 北京商报

 

踏准“鼓点” 进军首批挂牌文化园区

2006年,798立园。立园之初,百业待兴。朝阳区为798成立了领导小组,园区也在2006年正式挂牌,成为北京市首批挂牌的文化园区之一,并由政府和七星集团联合成立建设办公室,首先要解决的是老工人们的情绪问题。

“我印象中,在2002年当代艺术刚呈自由状态发展时,798旁边的老工人们就有看法,完全不理解,他们是几代人都生活在这里,很多人留恋老企业的时光。”张国华回忆道。据其介绍,在798立园后的两年里,他们做了大量邀请老工人重访798、共同为798出言献策的工作。如今园区的游客中,每逢周末仍会出现不少已经离开的工人们的身影。

“现在798里面开店的有些就是原厂的下岗工人,有的还做起了画廊。在企业业态转型中,798也做出应有的贡献。”吴锡俊回忆道。

确立班子之后,园区决定向社会广纳贤才共建798。用林天强的话说,最初他与798结缘只是“在里面玩玩话剧”,但是因为身为电影导演博士,又有艺术资本协会和企业管理的经验,加上他出生在四川的国企世家,这家国企在上世纪90年代也面临与798老厂相似的问题而倒闭了,因此他认定成立当代艺术园区对798而言是全新的机遇。在他印象里,曾经就如何发展园区的经济功能以解决老工人的社保问题,如何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当代艺术,大家展开了激烈讨论。

“七星集团作为电子类军工大型企业,集中了中国大批技术精英,改革重组时产生了1.4万名下岗离退人员,对企业形成巨大压力。如果这里建一个电子基地大楼,很快就能挣钱了,从这个角度讲,七星集团服从北京市发展大局,牺牲了自己的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说,文化园区不应只有经济功能,社会和文化功能是买不来的。从2006年以来798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势头,证明制度安排是正确的,总方向也是正确的。”吴锡俊感到很欣慰。而当时为了协调企业利益,北京市也特别为七星集团另批了一块地,用于建设电子生产基地。

作为首批挂牌的文化园区,798的发展也正踩在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鼓点上。在2006年当年,798就享受到了北京市35条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北京市为其制定了专项管理政策,仅挂牌当年基地环境改造、公开服务平台建设市政就投入了几千万元。而2006年至今,政府累计为798投入资金1.5亿元。并对798实施了准入制度,跟艺术无关的企业不得入驻,直接腾退了里面丛生的杂牌业态,让798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园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