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讨论历时数小时,最后还是通过数据来说话具有说服力。CITF小组拿着新出炉的行业分析报告《文化创意产业图录报告》,通过大量的数据描绘出了一个动人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以快于其他行业两倍的速度增长,带动的就业机会也是其他行业的两倍之多,创意产业可能正是英国经济成长的动力与财富之源。
大家也为政府找到了三个方向:教育体系的支援、知识产权的保护、资助年轻创意者。布莱尔亲自出任CITF主席,立志让英国成为全球的创意中心。
英国很快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CITF在全球第一次提出“创意产业”定义,以就业人数、成长潜力、创新性为标准,13个产业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此后,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
2000年,11岁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击败了上万名踌躇满志的对手,成为《哈里·波特》电影系列的男主角,但英国法律有关未成年人拍摄电影的条款让他差点与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失之交臂。(CFP/图)
英国法律被修改不只是为了一部电影
“政府其实扮演的是‘经纪人’的角色,好像一个中介,通过政策、资金为创意产业松绑,并尽可能做到开明和变通。”约翰·纽必金说。
正因如此,纽必金和同事们才敢通过一部电影撬动英国的法律。
这部电影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系列共有七本书,美国的华纳公司拿到版权拍摄时,选择全部起用英国籍的小演员。“哈1”开拍时,纽必金和同事们都很兴奋,知道那将给英国电影工业带来长期的好处,但这时碰到了法律上的障碍——小“哈利·波特”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和他的两位伙伴当时只有11岁,而英国法律对于16岁以下未成年人拍电影有严格的限制。未成年人虽然允许在华纳拍电影,但前提是必须征得学校的许可,而且保证不能耽误在学校的学习时间。
拍摄前,华纳正准备在英国以外的国家取景,这意味着三位小演员不能如期完成学业。法律摆在那里,华纳公司扬言考虑更换演员,甚至不在英国拍摄。
于是,约翰·纽必金和同事们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促使英国政府修改法律,他们赶到首相办公室谏言:“这听起来很疯狂,但是你们应该修改法律,因为华纳马上就要换演员了,更重要的是,就不在英国取景了!”
首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的第一反应是“愚蠢”、“疯了”,为了一部电影修改法律,闻所未闻。但纽必金的陈词改变了局势,他给了两大理由:首先,这牵扯到十亿美金,其次,这也是为未来十年甚至更为久远的英国创意产业扫清障碍。法律最终得到了适度修改,允许“哈利·波特”占用上课时间拍电影,但条件是,要保证有优秀的教师指导,并且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华纳公司也放弃了去其他地方拍摄的计划,选择全部在英国取景。
“为一部电影修改法律,这听起来是很愚蠢的行为,一部电影太小了,但其实这是很大的事。实际上不是为一部电影变法,这将让整个英国的电影工业受益十年!”约翰·纽必金说。
政府支持也在纽必金最近担任主席的“荧屏英格兰”组织中发挥作用。这是一个支持英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组织,它还会和音乐、电视、时装、游戏等进行跨领域合作,合作的协调工作就是由英国政府来完成的。政府会出面协调不同行业的人,建立资讯、沟通平台,使对这些领域很感兴趣的年轻人也有途径参与进来。
英国东北部的老牌工业城市纽卡斯尔市,一度因为传统支柱产业造船业等的消亡而一蹶不振,政府投资2.5亿英镑,帮助当地打造世界级的创意园区,倒闭的面粉工厂摇身变成了波罗地当代艺术中心,纽卡斯尔从英国最不艺术的工业城市转型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创意园地和旅游胜地,还曾被票选为英国的文化首都。
“政府的职能就是发现真正好的人才,第二就是提供一些好的培训。第三是把钱用在合适的地方,收到更好的效果和创造更好的价值。”约翰·纽必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