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教育

中国画传承面临人才断层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16 09:57:02 | 文章来源: 四川美术网

症结1:教育之过

“很多参赛者连国画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掌握。”在之前举行的上海青年美展上,评委如是说。业内有句行话叫做“成绩不好,考美术,美术考得不好,进国画 (专业)”。因此,直接导致国画的生源质量差,而绝大部分学生跨进校门后才刚刚提起毛笔,3年后就毕业了,连国画的皮毛都未能掌握。

沪上著名美术评论家谢春彦说:“在如今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往往缺乏文化辨别能力,老师的‘解惑’职能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有专家指出,根本问题在于学校里几乎没有优秀的老师,导致了恶性循环。画家杨正新说:“我虽然在院校是个挂职老师,但学校基本不安排我上课。再者,跑老远去学校上一天课,也就几百元讲课费。许多画家更愿意在家画上一幅画。”

症结2:利益诱惑

对此,画家陈家泠分析认为,中国画的入门需要苦练,并且耐得住寂寞,“当一个画家趋于成熟时,已经到了四五十岁了”。相对而言,西洋绘画则显得年轻化,容易被充满新奇的年轻人接受,而且见效快。正因如此,在许多国画作品中,没有看出多少宋元的笔触,倒是看到了对西洋画的模仿与拼接。

“西方绘画见效快,价格高。”陈家泠说,“这并非艺术本身的问题,而是西方经济发达决定的。”对于院校学生而言,端着油画饭碗,找工作也容易很多。无论怎样,在经济利益的拉锯战中,“慢性子”的国画几乎没有优势,后继乏人似乎也就在所难免。

症结3:精神缺失

不过,再看第一代走出国门的油画家林风眠、关良、刘海粟,在晚年又画起了国画。中国绘画会走向末路?非也。陈家泠说:“国画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目前对于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重视了就会兴旺。相信文化的中国就会到来。”

对年轻一代国画家而言,“笔墨”毕竟是形而下,国画的制高点在于精神。谢春彦表示:“我们面临的并非笔墨危机,而是精神危机。”当我们总是在做中西比较时,其实已经认输了,唯独在个性中释放胆魄、力量和激情,国画才会迸发出生命力。

药方:技巧与修养并重

“中国画极其玄虚,不容易一下子领悟。尤其是写意画,表现心绪的艺术方式更是千变万化。”杨正新说,“国画发展至今,写意水墨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意识。要坚持学习,不要半途而废。”

如果没有了文化沉淀、人文精神,国画是无法显现出来的。陈家泠说:“国画本身就是讲究技巧和修养并重的艺术。”想在一张画纸上展现精神,没有精湛的笔墨,难以胜任;精神贫乏,即便再有技巧,画纸上呈现的也只是一些无法感动自己和他人的线条和墨团。人的精神更为重要,因为那种迫切表达的愿望和坚定不移的秉性,才会使画家一头扎进笔墨中寻求出路。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当代中国画: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 平和处世精益从艺——孙志钧中国画浅议
· 阮荣春中国画全国巡回展
· 笔墨风格
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 “中国画精神”画展在国家画院开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