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当代艺术:新时代的新生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9-08 16:45:47 | 文章来源: 深圳商报

打开百度搜索,输入“当代艺术”,相关网页有522万个,进入21世纪,这几乎是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不断刷新的拍卖纪录、风起云涌的艺术运动,“当代艺术”在过去20年的起起落落彻底改变了中国的艺术生态,在新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就是在当代艺术频频现身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直争论不休。

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伤痕美术”和“星星美展”,到“八五美术新潮”、“八九大展”,再到90年代的“波普”、“玩世”、“泼皮”、“艳俗”等等画风的流行,以及横跨八九十年代的“新文人画”、“实验水墨”和世纪之交的装置与行为艺术中出现的“腥闻”,被人们名之为“前卫”的中国当代艺术在推进思想解放、破除艺术陈规的“先锋”历程中,有现象的流转与思潮的风行,有真诚的表现和名利场的驱使,有后殖民的迎合与民族化的追求,有圈内的自语,也有面向民众的努力。

“星星美展”

和“85美术新潮”

2008年8月,旅美艺术家蔡国强的大型个人回顾展《蔡国强:我想要相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个占据了中国美术馆七个展厅的大型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这个颇具象征意义的中国最高美术殿堂里最大规模的展示。有趣的是,30年前打破艺术壁垒的“星星美展”就发生在美术馆道路一侧的公园里。

中国当代艺术到底肇始于“星星美展”,还是“85美术新潮”?学界一直存在争论。1979年的“星星”美展,可以说是上世纪中国艺术史上最为激进、最具有反叛精神的一次展览。在这一展览上,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看不懂的艺术,尽管与同时期的西方艺术相比,展览的作品远远称不上前卫,但思想解放的火花已经从此点燃,中国艺术再也回不到“红光亮”的年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前卫艺术的确是由此开始的。

现在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很多当年的亲历者仍然激动不已。那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火热年代,西方译著的大量涌入,使王广义、张培力、耿建翌、黄永砅、谷文达等80年代初期陆续进入大学的学生们获得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方式,轰轰烈烈的“85美术新潮”运动应运而生。

这场运动持续四年,从1985年至1989年,中国的年轻艺术家们几乎将西方60年代以后的艺术样式都尝试了一遍。多年以后,当艺术家舒群回忆起80年代,他说:“如果说中国的当代艺术在星星画会时期,仅仅是一个火花,那么到‘85美术新潮’就成为了燎原之势。”北方艺术群体、厦门达达、杭州池社、西南艺术群体……各种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尽管多年以后有人说它是浮浅的、大而无当的宣言和英雄主义的行为,但毋庸讳言,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

不再“审美”的艺术

1989年2月5日9时,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如果说80年代的当代艺术始终是“地下运动”,那么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当代艺术与传统美术分庭抗礼的第一次公开亮相。这次展览几乎穷尽了近百年西方现代艺术的各种观念,与此同时,当代艺术的危机也随即产生,这次展览也成为“85美术新潮”的谢幕礼。

中国的当代艺术从一出生就伴随着争议和质疑,“89现代艺术大展”更是把争议推向高锋。一场震惊业界的“枪击事件”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让展览的其他作品相形失色。展览开幕当天,来自上海的年轻女艺术家肖鲁与其男友、艺术家唐宋朝自己的作品《对话》开枪,以完成预先设计的作品。“枪击事件”惊动了公安局,引得舆论大哗,为此展览两次被叫停,这一事件也成了此次展览最重要的标志和符号。

中国现代艺术展因为其中的行为艺术引起了广泛非议,不仅有来自普通观众的批评,还有来自艺术批评界的更加激烈的批评、嘲笑和揶揄。在旧的美术标准下,当代艺术显得丑陋、粗糙、脆弱、单调。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的主题和表现样式始终颇有争议,著名油画家靳尚谊指出,当代艺术已经不属于我们原来的那种评判体系,没有办法用“审美”和“审丑”来衡量。比如有人斥之为傻、呆、痴的“丑态图像”,张晓刚《血缘》系列中的人物所表现出的那种呆滞的表情和警觉的目光,让人感觉神经兮兮的。岳敏君作品中人物怪异可笑的动作和嬉皮笑脸的表情,反映出一种玩世不恭、空虚无聊的精神世界……

无可否认,当代艺术是一个复杂多样的体系,美已不是当代艺术的核心主题。这些艺术家创作思维前卫而敏感,有的艺术语言相当诡异而张扬,充满着反传统和实验性。这在我们这个讲究中庸之道、注重审美愉悦的传统国度中,确实并不讨巧,但却引起了西方藏家的浓厚兴趣。

从西方到东方的走红

1993年,多年生活在北京并认识很多中国艺术家的意大利人弗兰女士(FrancescaDalLago)向当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波尼多奥利瓦介绍了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是被称之为“政治波普”和“泼皮艺术”的绘画。奥利瓦对这些作品很有兴趣,并决定在加尔蒂尼公园的“东方之路”专题中开辟空间展出这些作品。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在国际艺术大展中的集体亮相,从此以后,到国外参展几乎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走红的不二法门。张晓刚、王广义都是最先在国际大展上崭露头角,然后才引起国外策展人和收藏家的关注。张晓刚1994年、1995年先后参加圣保罗双年展以及威尼斯双年展,其作品《血缘——大家庭》组画获得了圣保罗双年展铜奖,很快引起了意大利策展人奥利瓦的关注,将他的系列作品推向国际。几年之后,《大家庭》系列成为动辄拍出数百万美元的“天价艺术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长盛不衰,张晓刚、岳敏君等人的作品相继突破千万元,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同时,这些作品也进入了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馆。迈入21世纪,这股热潮愈演愈烈。2007年11月6日,中国嘉德2007秋季拍卖会,蔡国强《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2002年作)以7425万港币的价格创下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2008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曾梵志1996年的作品《面具系列No.6》以7536.75万港币成交……

曾几何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名字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被熟悉,但是当大量热钱涌入艺术品市场的时候,他们的形象也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各种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前卫展览纷至沓来,当代艺术从当初的无人问津到红极一时,几乎每个美术馆都开始收藏、研究当代艺术作品。

1   2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李小山:中国当代艺术有独特价值
· 中国当代艺术奠基者栗宪庭
· 顶级当代艺术作品走进苏博 总价值近亿元
· 当代艺术是什么?闪耀的“上海当代”北京之夜
· 一场当代艺术的地域角逐:睡在中国上铺的印度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