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中国当代艺术:致富光荣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4-25 10:25:46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当艺术家对金钱的兴趣不断升高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展览碰触到这个主题,始开先例的就是1996年的「上海传真:让我们谈谈钱」(华山美校(Hua Shan Fine Arts College)的汉克.布尔(Hank Bull)提议,策展人为丁乙、施勇、申凡、与周铁海),接着是1999年由另一位艺术家带头倡议的展览「超市」(如上述)。专业策展人也开始透过展览来处理这类素材,诸如2001年唐昕在北京泰康顶层空间展出的「感受金钱—Money Funny Honey」,还有2006年杨天娜(Martina K ppel-Yang)以严密的理论基础为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策画的「积累—广东快车下一站」与「剩余价值」展。

  第叁节:艺术—价值—金钱;艺术—信任—金钱

  艺术和文学的主要资源,就跟战争一样,都是金钱。

  ——山谬.巴特勒(Samuel Butler)

  金钱为艺术界带来各种不同的要素──其中包括艺术家、买卖业者、私人收藏家与美术馆──他们全都进入一个牵一发动全局的网路。它提供一种方式,让不同的团体可藉由互动而造福全体,这种功能已变得极为重要,而且也越来越透明化。自20世纪早期,从西方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中国,观念艺术家已把注意力转至金钱在艺术界的作用,利用创作来评论艺术的价值,并强调就大多数情况而言,艺术与金钱的固有价值极低的事实,这两者的价值建立在一个相信或认为其中有价值存在的社会里。就像一个有趣的比较,如果我们来看艺术家刘铮与洪浩,还有艺术家夫妇邵逸农与慕辰表现纸钞的方式,可以发现无论是他们使用的媒材或创作手法,都不会直接影响作品的价值。刘铮创作出色彩鲜艳的珠子版本当代纸钞,像是日常生活常见的中国一元纸钞,他亲自黏上每颗珠子,以制造一种波普/普普的效果;邵逸农与慕辰则是利用技巧高超的刺绣工,为历史旧钞重新创造出优雅柔和调性(稍作重新设计)的影像,例如在1932至1945年,日本人占领期间所发行的百元钞票。这些艺术家也很欣赏这些纸钞原件的精致设计。刘铮很享受那种琢磨、调整其彩色翻新作品的过程,甚至可以为了一件作品花上整个月的时间;邵逸农与慕辰的作品在向外寻找工人方面,就需要花费较多功夫,同时艺术家还得研究历史旧钞,并决定下一件作品的设计;洪浩则是累积了一批当代的国际货币,经过扫描,细心地以数位摄影进行排列剪辑,再复制成实际尺寸的《钞票正面》。这些不同作品的价值在于其概念与制作手法,虽然各有不同的评断,但这都无关乎制作费用、工匠素质,或是艺术家在作品制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金钱价值的信念具有某种足以支撑的逻辑架构,不过就艺术价值而言,这种架构乃取决于专家们变幻莫测的意见而定。然而无论是哪一种价值,都不会受制于非理性的突发奇想。

  孙平于1992年设计了一张股票《发行股票》,作为艺术与金融工具之间亲密关系的一种证明。五年后,周铁海以自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B」股一览表为主轴,制作了一件更为复杂的作品,这件作品利用一篇文章和图表,列出外籍投机客手上周铁海作品价值的涨跌状况(因为只有外国人可以购买「B」股)。一张股票或纸钞,都可以当作一件纸本的印刷作品,但也就像没有实质价值的纸本印刷艺术作品——例如孙平的《发行股票》——其价值完全取决于一致的信任。至于中国当代艺术,则缺乏眼光精准的专家,而且对于艺术批评也抱持着负面态度,这让许多二流艺术家不受抑制地水涨船高。然而周铁海股票市场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可谓总结了中国当前最重要的5%至10%的当代艺术家心情:「根据市场参与者的说法,在大户眼中,现在的股价相当公平,而且似乎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很可能仍会保持稳定。它的基础依旧很扎实,从长远来看,作多的交易者期待海外买家会让价格更高。」(注4)当然,究竟谁算是这群艺术家里的顶尖份子,仍然有待商榷。(本文译自〈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To Get Rich Is Glorious〉,《Yishu》,2007.12,页8-16)

  注1:这里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指的是较为「前卫」的中国当代艺术,主要有别于中国传统风格的水墨画作品,为方便起见,此处采用这样的普遍性分类。

  注2:Wu Shanzhuan, “Cong yuedi kaishi de zainan: Shengyi yishu” (A disaster's begun since the end of this month: business art), 1989, unpublished; translated by Gao Minglu in “Wu Shanzhuan's Red Humor Series,” in Susan Acret and Jaspar Lau Kin Wah, eds., Wu Shanzhuan: Red Humor International (Hong Kong: Asia Art Archive, 2005), 63.

  注3:Gao Minglu and Julia F. Andrews, “The Context in the Text: Meaning in Wu Shanzhuan's Work,” in Andrews and Gao, Fragmented Memory: The Chinese Avant-Garde in Exile (Columbus, Ohio: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1993), 33.

  注4:Zhou Tiehai, “New Listing, Zhou Tiehai, Rises on Debut Before Reaching Fair Value,” 1997, ShanghART Gallery, accessed October 10, 2007.

   上一页   1   2   3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刹那——赵亮的活动影像和摄影
· [专稿] 佳士得拍卖瑰丽珠宝
· [专稿] 佳士得将拍卖《夏山高隐图》
· [专稿] 2008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开幕
· [专稿] 香港佳士得2008年春季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