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华彩北京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落幕,150件反映北京自然风光、历史遗存、城市风貌的精品将浓烈的时代气息传递给参观者。
同样在上周,由中央美院9位画家共同创作的《盛世长安图》在中华世纪坛揭幕,长32米、高0.6米的画卷艺术呈现了长安街美景和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常态,被誉为“当代《清明上河图》”。
而今年5月,至少有数千件各类艺术作品在京集结展出,以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代主题创作曾达到顶峰。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艺术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多元化,此类创作呈衰微之势。而今年时代主题重回画家笔下,在美术界引起了震动和思考。
张仁芝《紫禁城全景》中国画 125×251cm
“回归”源于社会责任
“华彩北京美术作品展”展出的150件作品,是从北京风韵系列活动所创作的800件作品中精选而出的。北京风韵系列活动由北京画院组织实施,从2003年开始启动,历时6年。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说:“画院一方面要出好的画家,给当前美术创作留下精品;另一方面画院作为重要的创作机构,如果只有画家,没有大的项目,那么其存在的意义就值得怀疑了。承担社会责任是画家,更是画院应有的职责。”他认为,艺术家应将社会责任视为始终秉承的创作理念。
在中外美术史中,重大题材的创作全是有组织进行的,像西方的宗教画,中国古代石窟的经典壁画。而北京画院的前辈画家也进行过令人称道的反映时代的主题创作,如1958年创作的《北京之春》长卷,长安街的十大建筑以及从通州到门头沟的自然景观,在画家的笔下得到了尽情表现,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具。
“组织艺术家进行主题创作,并不是让其放任自流。”王明明说。6年中北京风韵系列活动分别推出“园林胜境”“故城寻梦”“名胜巡礼”“城池漫游”“山水情韵”“古都新貌”6个主题,而这6个主题的出炉,浓缩了一批建筑学家、民俗学家、摄影家和文化学者的心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