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家和
在上海双年展公众开放日的当天,外滩美术馆也有一个名为《日以继夜》的群展开幕。9位活跃的中外艺术家的作品所组成的白天的展览,加上夜间的讲座、表演与电影,“日以继夜”地按照著名策展人侯翰如的设想,变成一个与永不停息的城市现实生活共享律动的事件。
他表示,这个展览中他最关注的,是外滩美术馆与周边发生的关系。建筑是对人的生活的一种定义,规定人的生活方式,发挥社会生活组织的作用。为此,他事先对外滩美术馆这个建筑与空间作了一些研究,发现这是中国最早的西方现代博物馆建筑。所以,他要求参展的艺术家尤其是外国艺术家,要有二三周在美术馆驻地创作,熟悉美术馆的建筑、空间和周围环境,并为此度身定制作品。而他所确定的参展作品,许多与博物馆、与记忆有关。当然,他更侧重于那些实物、图像与空间的关系,与周围城市的变化的关系。特别是“夜”的部分,强调与周围居民、机构的关系。他还强调,今天迈出的可能只是第一步。他期待经过这样的努力,外滩美术馆这个新机构会尽快地扎根于上海,成为具有原创性且独具特色的当代艺术机构。
“艺术,就是要摧毁话语权!”他认为他所策划的展览,和当天对外开放的上海双年展有不谋而合之处:都想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打破现有的展览体制。他认为这一届双年展力求创新,表明中国当代艺术需要重新寻找学术基础。要避免把中国当代艺术所取得的很初步的“东西”当作话语权。艺术就是挑战现有的体制,让更多的大众有机会共享文化资源。他还表示,很希望有机构之间的交流,但目前的形势下很难做到。另外,他强调要让展览如何做得不像展览。尤其是展览中的表演,是生长性的东西,可以带来许多可能性。所以大家都在做,但做得好不好不知道。
由此谈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2000年,已届第三届的上海双年展,开始引进国际策展人,并首次定位为当代艺术展览,当时就是侯翰如担纲双年展的策展人,而上海一些艺术机构与艺术家群体则发起了“外围展”活动。如今,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开幕的当天,侯翰如在外滩美术馆也办起了“外围展”。对此他说:10年前的主要想法,是中国当代艺术没有很好的生态,造成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在国内没有展览的机会,只能为国外的展览做作品,影响到他们的创作状态有一种临时性。2000年举办上海双年展提供了一种契机,可以引进正常的当代艺术展览机制。不过他又不无感慨地说,很讽刺的是,中国社会发展那么快,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艺术的市场化、中国的消费社会来的这么快。今天最大的阻力是当代艺术的正常化,正在被一种文化消费主义所取代。这个现象不光在中国发生,在全世界都这样。当代艺术如何建立一种“反对派”、成为最大的课题,当然这不是指政治的,而是思想的“反动派”。
这次参展的9位艺术家中,包括上海的周铁海、孙逊,还有上海观众熟悉的台湾艺术家涂维政、韩国艺术家崔正化等。他特地谈到了年轻艺术家孙逊的作品,是他这两年才注意到的,发现它们很有意思。他说,近几年出现了一批年轻艺术家,都在重新思考“历史”、“真理”等问题。不过他们与后文革时代的意识形态的讨论不一样,他们表达的是个人的东西。当然对孙逊的作品,他也很有疑问,是否足够地个人化?不过,他还是决定,在这个展览中给其透气的机会。他还强调,给年轻艺术家参加重要展览的机会,当然会对艺术家有帮助,但有时候也会有副作用,甚至使他的艺术生命夭折。因此他必须慎重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