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用创新启迪心智——谈吴大羽的绘画创新精神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05 13:08:47 | 文章来源: 人民政协网

吴大羽先生像

吴大羽作品 采韵 布面油画 尺寸53x38cm

文/郭庆祥

艺术家吴大羽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留法回国后成为了当时国立杭州艺专的学术旗帜、中国现代派绘画的一代宗师。董希文、王式廓、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赵春翔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绘画大家,虽然他们在美术史上各自走上不同艺术道路,但是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吴大羽的学生,都曾经接受过吴大羽艺术思想的培育和灌溉。因此,吴大羽是一位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教育家。

吴冠中曾在一篇怀念文章中提到人们不知道吴大羽是“国有颜回人不识,国之耻”。2003年,已年逾八旬的赵无极在写给上海老同学张功慤的信中提到:“在杭州艺专当时我才14岁即受吴大羽老师班上的教导……一生在其指教下,我们一向都尊敬吴大羽先生的教导……我一生都不会忘记他们”。可见,吴大羽艺术理论在这些大师学生们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

吴大羽留法时,求学于享誉世界声望的罗丹大弟子、雕塑大师布尔德尔门下,使其艺术眼界从一开始就高于同辈留学生。在差不多同期赴法留学的学生中,被大众广为熟知的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等。在当时的欧洲,正是现代化工业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变革日新月异,在文化思想上体现自由创造力的现代艺术,也正如火如荼地兴盛着。作为一名艺术学子,此时的吴大羽就看到了这种适应人类文化发展潮流的艺术变革,他借用了西方现代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找寻和感悟东方的艺术表现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理论体系。回国后,1928年年仅26岁的他,即受蔡元培之邀和林风眠一起创立国立杭州艺专,并担任西画系主任,主导绘画创作和教育。在吴冠中的眼里,吴大羽就是“杭州艺专的旗帜”,也是“学生心目中最崇敬的导师”,“都感恩大羽师高瞻远瞩,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启迪了个人不同的画眼”。

西方现代绘画及其艺术思想的标志即不满足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更向往的是追求“艺术的真实”。它尊重艺术家自身个体的情感,从个人感受出发,抒发主观意念,创作“心灵的作品”。“心灵的作品”也是中国历代画家在作品中的精神写照。所以,对于传统和创新,吴大羽说:“中西艺术本属一体,无有彼此。非手眼之工,而是至善之德,才有心灵的彻悟”。实质上,他已经把东西方文化中固有的精华都吸纳成为自身艺术创作的源泉,以开放的姿态对超区域的文化传统进行继承和再创造。因为,他深深体会到西方的现代艺术,不是纯粹西方传统艺术的延续,它已经被融入了世界各区域的文化艺术形式,并被取舍、革新和再创造。

上世纪40年代初,吴大羽在给学生吴冠中、朱德群的信中写道:“绘教之有法则,自非用以人性桎梏人性,驱人入壑,聚歼人之感情活动。当其不能展勒肘轴、不能创发新生,即足为历史累。”明确指出,绘画教育不能束缚人性、剿灭人的感情。当一个画家不能自由思想、不能创新与发展,就会成为艺术发展的累赘。由于他的艺术创新主张,可以说,吴大羽及其学生们在当时的艺术活动中,就几乎是和西方的美术发展同步进行的。如赵无极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远赴法国后,很快就融入世界性的绘画团体中去,并从中国古代空灵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抽象绘画语言,在国际画坛上独树一帜;而另一位学生张功慤,虽然未出国门又长期在文化封闭状态下创作,却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熏陶,创造了其“天人合一、自然成趣”的非具象自由画风。

然而,当时有的留学生却看不到世界文化的这种变化趋势。其时科学技术已发展到较高阶段,绘画原先的再现功能、记录功能和思想功能已经被影像技术所替代,绘画本身已经不具有这些生动性、真实性和深刻性的功能优势。如果没有更个性化的思想参与,那么绘画就仅仅剩下了一张写实技术的皮。写实主义绘画曾经统领了19世纪以前整个西方美术史,其解剖学、透视和色彩原理等在绘画造型上的运用,使绘画成为了可以类科学分析式的物化技术。当绘画接受了灵性,有了人性情感,那么艺术表现就会变化莫测,外表的真实也就不等于是内在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也因此,写实技术类的绘画在二十世纪初就退出了西方画坛主流,取而代之的就是充满变化和创新的现代艺术。

吴大羽的艺术教育思想是启迪学生的心智,吴大羽的绘画创作精神是“创发新生”。这就是他的现代绘画教育成就和艺术贡献。他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做出了担当。今天我们已经深刻体会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涵义,迫切需要补上现代艺术这一课。因为“现代艺术”一词曾在我国被喻为洪水猛兽,而遭到批判和抵制。而实际上现代主义艺术,就意味着艺术“现代化”,它充满了思想的创新、形式的创新和风格的创新,在不断创新而多元中,丰富和发展了文艺事业。

小平同志曾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指导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套用这句话,我们现在的文化大发展和艺术创作,更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那靠什么呢?就是靠创新。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其社会文明、科技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其文化发展也相应匹配到什么程度。我们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更向往美好的未来生活,如果每一位艺术家多一份艺术创新的担当和责任,那么圆梦文化强国也就不远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