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画廊与画家的“鸡生蛋”困局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19 10:40:49 |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热点专题

 

北京荣宝2012春拍日前落槌。1.51亿元的成交额,共计成交1500多件艺术品。3月24日,中国嘉德也将拉开拍场大幕。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拍品行情要好于预期。而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余丁看来,这不过再一次验证了“艺术品一、二级市场倒挂”的常态而已——一方面是艺术品交易大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重要部分的画廊业长期疲软。

记者了解到,国内实行经纪代理制度的画廊已近两千家,可这个着眼于解决画家创作与推广两难的制度,并未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书画交易领域,不少画家更习惯于原有的手工作坊式,即在自己工作室或委托中间人卖画。

画家

宁可自销,不要“菜贩子”

陈泗伟和爱人5年前从山东辞掉高校的工作,双双进驻宋庄艺术区,开起了艺术夫妻店。专攻风景油画的他坦言,其间自己找过多家画廊,希望能协助推广自己的部分作品,“可他们就类似于‘菜贩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画家共同成长。”具体表征为:既不在前期提供市场需求导向,也不在后期为推广投入。几年下来,未签约过一家画廊的他依然故我地做自己喜欢的学术画。他爱人张庆慧的境遇稍好一些,目前与三、四家画廊有签约合作。“不过一般我只会同意由他们代理一年。”她告诉记者,一家画廊曾经在展出她的作品数天后,就卖出十几幅,却一直以各种理由推托交付成交金额。“没有诚信度的画廊主,还不如‘菜贩子’。”

李洪涛很看重画廊能给予自己的“襄助”。“毕竟创作和推广两头都要占用精力,有人帮忙打理推广,自己就能一门心思搞好创作。”不过,从中央美院毕业后去年才进入宋庄艺术区的他也承认,当前最要紧的是拿到中国美协会员资格,然后多参加展览甚至拍卖,引起画廊的注意。他说,其实画家并不希望既做艺术生产者又做销售员,但当前画廊的经纪代理制度并不完善,无奈之举只能是画家两头兼顾。

曾经和中西方画廊都有过合作的画家赵孟君认为西方画廊更有耐心,“为了推一本画集,它可以等上一年,更不用说包装画家本人了。”而国内的一些画廊更讲究“短平快”,往往低价买进一批,然后再伺机高价卖出。“同样是推广交易,国内的画廊有时候已沦落为普通销售者。”在他看来,也正是这种“沦落”,让画廊多了叫卖作品的吆喝声,而少了对画家的引导与发掘。

画廊

乐做伯乐,但不愿被“出卖”

尽管画家对画廊颇有微词,但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认为,画家自产自销的模式并无优势。这家位于798艺术区的画廊,去年曾入选某权威艺术杂志评选的中国画廊百强榜单,拥有当代艺术与设计版权开发中心、艺术品商店、白盒子艺术沙龙、艺术与品牌拓展等商业功能。“相比于单个艺术家,有实力的画廊无疑拥有更多艺术资源,尤其在市场行情把握方面更显先见之明。”孙永增介绍说:“画廊在艺术家成长过程中,要做包括学术梳理、展览推广、藏家维护等在内的大量工作,赚钱盈利也相当不容易,因此画家与画廊之间要有很好的信任关系和契约精神。”

孙永增经常通过业缘关系,从全国各地“网罗”来一批非著名画家到馆内集体创作,以期发现一些新星。不过,业内一位批评家认为,国内画廊目前并未在吸引画家方面体现出多少优势,“出于市场收益考虑,画廊往往会优先甚至将签约指向锁定为名家,然而名家自身活动能力并不需要‘倚重’画廊;非著名的画家倒是积极性有余,可画廊‘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几率陡然增大。”

画廊“佩斯北京”2008年进驻798艺术区时,坊间有人断言,“狼来了”将导致国内画廊倒掉一大片。可事实是近些年新开的画廊数远远多于倒闭的数量。赵孟君认为,画廊的持续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画家和画廊已有较高依存度。经过前些年与多家画廊的短暂合作后,他希望今后能与一家“对上眼”的画廊“长相厮守”。

不过,画廊和签约画家由“亲如一家”到“互相指摘”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画廊业主抱怨说,早些年,自己动员身边不少圈儿内好友出点子、推画展,帮助对方提升名气和画价,可就在瓜熟蒂落之时,画家却以双方合作期限已到为由,将所有收益据为己有。他说,“我乐意去做伯乐,因为于我有利,但我不能容许‘见利忘义’,被出卖。”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