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陈丹青:绘画仍然值得信赖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20 16:03:40 | 文章来源: 人民网

——评画家翁云鹏的《图象与风景》系列

当马拉美宣称“世界归存于书本”之时,以大仲马和巴尔扎克为代表的法国文学已经处于小说“全知观点”叙述传统的尾声,像马拉美这样的现代文学先驱已不再职志以小说描述“世界”,但他朴素地指出了传统小说以文字建构“世界”的雄心。

绘画,则早在好几个世纪之前,便以文艺复兴时期创立的透视法与一整套描绘技巧,宣告一幅画犹如一扇“窗户”,从这“窗户”口向内张望,我们于是看见了大千世界。到了十七、八世纪,欧洲画家继而发明了“取景框”,欧洲人确信,透过取景框,世界的景观无可逃遁。

到了二十世纪,西方人的观看传统经由一系列科技发明,由摄影而电影而电视,不但将“世界”图景收罗无遗,而且以其全新的视觉文化占领了世界——今天,当世界各地拥有电视的亿万观众坐在家里,收看全球各国的时事新闻时,有谁会感念“取景框”,并想起那聪明而过时的比喻:“绘画是一扇窗户”?人们只是盯着电视屏幕,任由其间的任何影像持续通知我们的眼睛:看哪!越南的战火,索马里的饥荒,登月的宇航员,苏联的解体,911的浓烟……

家人笑语、电话铃响、厨房的烹调声,时而打断我们在电视机前的观看仪式。照欧洲人的说法,电视机前的现代人个个都是“白痴”,电视机,则被称为“白痴灯笼”。我们随手关闭“灯笼”,转瞬间,从电视的世界回到日常生活的世界,用餐,聊天,熄灯上床,或者,电视继续开着,一如我们继续生活。美国画家费雪即曾描述这样的情景:一对正在翻身做爱的情人朝电视机伸出一条手臂,转换频道。这时,有谁会在电视机开关之际沉思片刻,或对放置电视机的柜台与整个家居环境作一认真的审视?

电视机是家具之一,家具意味着生活。我们对电视屏幕中万里之外的灾祸有所震惊,但电视机时刻提醒我们是在自家客厅,客厅是安全的。而制造灾祸的恐怖分子——譬如九一一事件的策划者--特意在世贸大厦姐妹楼的攻击方案中预留响应的时间,以便让媒体将灾难图像传播到全世界,经由电视屏幕--屏幕不也像是一扇窗户么——通知人类的亿万双眼睛。

现在,画家翁云鹏的《图象与风景》系列居然动手撩拨世界的眼睛,活象飞蛾近在眼帘的扑闪,我们的目光为之略一分神,于是看见了电视屏幕的周围。

在绘画史高度成熟的时期,中国与西方的绘画都出现过有趣的“画中画”。元朝的一副工笔画画着一位高卧眠榻的名士,在他身后的屏风上,也画着一位高卧的名士,作品的内容,自然是以画中人与画中画来显示源远流长的名士传统,但无意间涉及了绘画与自身的关系。欧洲十七世纪的“画中画”,则旨在揭示绘画与观看的关系。那是一组描绘宫廷画廊宏伟内景的作品,在画面中,墙上、地上、天花板上层层叠叠放置着当时的欧洲名画。这批作品的意义,不在于“画中画”精湛的描绘技巧,而在暗示并确认那些不在画面中的“人物”:他们是那些名画的拥有者与观赏者。

“画中画”的“世界”,由若干分割成更小的“世界”组构而成,每一幅“画中画”,都是“窗户”中的“窗户”。窗户的定义,是为“四边”,所谓“世界”的图景——不论是往昔的绘画,还是现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均被这四边所框定,界分,截取,而后呈现为“世界”的某一角落。而电视机前的看客,也无非是各自坐在“世界”的亿万个角落,自以为看见了世界,分享着世界的图像,唯当电视关闭之际,我们才与“世界”暂时告别,回到各自的角落。

绘画无法“关闭”。除非我们转移目光,绘画始终“看”着我们。在翁云鹏的所有画面中,每架电视机都开亮着,聚敛目光,而我们的目光,无不在这批作品中遭遇双重“世界”,而对双重问题:我们是在看电视节目,还是看一幅画?

——在京郊的荒路边,萨马兰奇即将宣布申奥成功的城市:在水乡的陋船里,纽约世贸大厦浓烟滚滚;或者,在胡同民居的砖墙下,国庆检阅的盛装女兵迈出整齐的大腿——我们早已从电视节目中“看过”,或者说,“获知”了这一切,那只是经已储存在公众记忆中的公共图象,根本不是新闻,因此,这些图象并不是作品的主角,主角,是画面中看不见的“人物”,他们既是缺席者,又是在场者,他们,就是站在画前投去一瞥的我们。作者刻意安排我们与那些世界图象再度遭遇,从这些熟识的图象中认出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身边与脚下的“世界”,但他一槪抹去,也无须画出任何“观众”,

但是聪明的意见会说:摄影、电视、甚至电视摄制,均可有效处理此一主题,为什么作者偏要借助传统而过时的写实绘画?这是难以反驳的意见,这也是《图象与风景》系列所蕴含的深刻的悖论。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