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在舞台上演自己的戏剧——画家庞茂琨访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9-13 02:57:4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专稿  作者:许柏成

庞茂琨 《苹果熟了》 布面油画 1983年

9月4日至9月12日,庞茂琨新作个展《今日之神话》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作为四川的代表画家,庞茂琨从早年的《苹果熟了》开始,一直以扎实的写实风格扬名画界,这一次的创作成为他风格上的一次剧变,针对本次展览新作,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庞老师,这次为什么由以前一个静态的场景,转而选择绘制有情节性的场景、画面?

庞茂琨:实际上我长期以来,因为学院里教学的原因,一直在最早的基础上做的事情,基本上是围绕着人物肖像形象的塑造,传统语言的微察和演变,在语言上来做的文章。但这次为什么做场景和情景?这其实是我很多年前一直在想,只是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点,我一直想尝试情景、还有情节、叙事这方面的东西,和以前自己的东西正好是一个反面,以前一直靠形象本身、技法这些来打动人,它不能满足最后对一个作品的意义的构建,特别是怎么样来切入当代的问题。从肖像的话毕竟还是有限,只能通过形象的直接传达的一些表情、神态、穿着打扮这种东西,但场景、情景能感染人,对它的故事情景,也还有隐喻,效果更加强一些。这些一直在想做,但是没有实现,没找到一个恰当的点。

有段时间也可能是自然主义的对某一段场景的记录,这都不是很好,也做过非常主观的《幻想》系列,《虚拟时光》系列,这种完全是在一个平面上组织,做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构成,但自己觉得都挺别扭的,没做下去。这一次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点。在草图的阶段我就发现,“舞台”的概念还是比较好,它是一个大的框架,一个舞台上怎么上演东西是你的选择,做的文章比较多,而且也还能发挥我以前对语言的研究,因为它还是具象的,只是构成上是抽象的。两年前选择这个主题,还是比较兴奋的,自己觉得把我以前尝试的东西、没有做到的最后慢慢找到了一个点。

庞茂琨 《触摸之三》1997年

记者:在各种场景的选择上,有什么标准和界限?

庞茂琨:还是跟我选材有关系,我还是喜欢对时尚消费文化这一块来突出,但是我第一批画没有真正地直接画消费,我还是从一些具有隐喻性的,比如身体的扭曲啊、表演当中的过度表演,从这一方面来切入的,不是直接描写消费,而是描写一种异化现象,人在压力这么大的今天,激烈竞争的社会中逼迫自己去表演,展示自己,推广自己,从这一点上来思考的,所以在选择上还是选择一些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一些情景。

庞茂琨

记者:在毕业后一直在四川美院教书,四川美院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

庞茂琨:88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四川美院任教,教龄是二十几年,读书读了十年,附中、大学、研究生刚好是十年,在那个地方呆了三十多年。

我们读附中的时候正好是78年,那时候他们77级,罗中立院长他们读大学一、二年级,我们读附中他们读大学,影响还是很大。读书的时候,77、78届已经出了一些成果了,在全国有一些影响了,作为榜样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影响了我们,所以我的早期作品也是乡土,彝族少数民族地区。《苹果熟了》是我当时大二的时候创作的,当时是高晓华带我们去凉山体验生活,所以受他们影响。后来到留校任教以后,也是把川美这种血统,创作带动教学这种大的思想贯穿到整个过程。不管生活上,工作、学习都是跟川美紧密联系的。后来管理、教学,做系主任做了十年,也是这样,就是系统归纳川美教学上这种特色,一代代带的学生,包括创作上也是,在川美这个点上随时在这个圈里里面相互影响,也是自己经历的最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上我们不一定是完全按照引导学生必须朝自己的东西走,我们在教学上是很宽的,必须要把知识性的和启发性的东西给他们,而不是让他们按照某种风格走下去,尽量提供给他很多菜单让他自己选和发展。坦白地说也是相互影响,在学生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的创作比较有启发。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