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关于中国绘画不具批判性的实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19 17:37:01 | 文章来源: 李吴振的博客

文\李吴振

以往的美学与艺术论著等大都偏重于博大精深的理论探讨或充满思辨的概念构造,这对广大美学和艺术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难免会导致阅读和领悟上的混乱及困扰。

而我这里的探讨,摆脱纯粹的理论纠缠,抛开繁杂的概念游戏。完全凭借社会现实,从实践、从客观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艺术的发展。

马克思说:“政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认为同样——艺术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艺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当多的艺术门类,而且随着社会和艺术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艺术的形式和类别更加丰富多彩。那么艺术是如何随时代的变迁而存在于社会的呢?下面便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艺术的发生

1. 一种流露于自然的艺术——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童年。我们的远古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改进劳动工具——打制石器。人类从这些石器中展现了无意识的审美意向和造型能力。正如鲁迅先生对比曾发表过相当深刻的看法:“画在西班牙的亚勒泰米拉洞窟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悠闲,他画一只牛是有缘由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这些只是为了便于记忆或记录的方法会具有什么美感,人们只是为了生存生活而已,这只是人天生具有的审美意识。

人类的这些实践活动触发了艺术的起源和萌芽。这一时期艺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人们是受一种本能的支配活动,是无意识的一种状态,但这 种无意识是建立在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之上的自然流露。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工具,并且这种人工制品,贯穿于原始社会的始终。例如:骨器、木器、石器、钻孔的石坠、兽牙等。从这些无任何几何形体的日常生活用具和美化生活的装饰品,可以考察到一些审美意向和行迹。那么这一时期的艺术审美意识归根于劳动成果(工具、武器、猎物等)的使用价值之上的一种附带的精神价值。当人类劳动实践深入和扩大,生活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的需求已不能在产品上获得满足。这促使有一些人专门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进行创造、创作。这种流露出人们渴望征服自然的一种本能——“创造”,这种天性的审美意识便自然而然渗入艺术的行列中来。

2. 一种渴望从自然中解脱出来的艺术

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深入,绘画艺术作为人类一个重要的角色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人们从纯天然的劳作转向生产实践中去积累经验。

审美意识在他们这一时期丰富起来,艺术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有陶器、岩画、壁画、雕塑等表现形式。例如,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花瓣纹彩陶盆》,阿尔塔米拉石窟动物壁画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类渴望从征服自然中解脱出来的艺术自然形式。人类从山的高大中去寻找建筑的雄伟,从花草、树叶等中找到各种不同的形状的美。人们从崇拜太阳,崇拜月亮,崇拜大自然的造物去找精神的解脱和精神的信仰。

艺术就是在人们对自然的不断地观察、感知而用于实际得出的。艺术凝聚了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的需要,也是人们力求从大自然的造物中得到真实,真实的形象、真实的情景地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即——艺术。在这个大自然主宰的时期,它用来凝聚人们的信心共同去征服大自然的美丽向往和追求的共同目标。

二、 从自然走向一个文明时期

1.思维引发对社会的一种变化

这里谈到由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劳动生活中的分工合作所带来一种对艺术上所产生的变化。人们不断地从生产生活中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物质资源,语言、思维上也成熟起来。一部分人开始懂得凝聚他们的资源,如原始部落首领和酋长。就这样一种共同的生活意识给逐渐地打破了——“私有”。他的产生并随着“私有”在人们心中的深化,人类共同意识被逐渐打破,那些有领导权的人为了充实自己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的服务对象和内容,比如:代表权力象征的雕塑,永保威严的宫殿等。由原始共同目标、共同生存等共同内容转向私人、私有的一种权力象征的物质社会中来。“私有”的产生让绘画从自然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人类从一个单向的思维活动走向“思维”的成熟。比如文字、计算等等。很多活动由此展开。当“思维”一再浓缩成为一个让人反复思考,需要组织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问题时,随之出现了一个敏感的词——“思想”。“私有”的不断集中,思想将变得专一而凝重,思想负担起维护生产生活、人力、物力资源的一种次序。简单地说,思想是服务于该人力、物力资源的私有者、统治者服务。这一时期的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之中,从建筑的高大表现统治者的威严,这是艺术的模仿和意象。这种威严就是统治者的“权力”象征。既然有了“权力”,再参合“思想”,那么我们就可以谈及到“政治”这一问题了。

2.思维的沉淀——“社会”的出现

从上述可以看到政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然谈到政治,首先要知道政治所包含的意思:既然谈到政治,那么政治包含的意思——即①指国家政权及其制定颁布的法律制度,②指人们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从政权上来说,它必然要对文化,艺术进行某种形式的管理制定出某些成文或非成文的政策,用以规范社会文化艺术活动。那么能用政治来描述的这一时期,应该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它成了中国政治的起点。

从一个自然散漫的社会走向一个有组织、有政治的社会,从一个无意识的社会走向一个有政治的社会。人们的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共同生活、共同目标走向私人、私有,从无政权走向政权,从战争趋向和平,从蒙昧走向文明。在这么一个文明而又相对和平的年代,曾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社会发展时期,高度文明的时期。如“路不拾遗”、“画地为牢”、“出不闭户”,这些典故有如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时期将要提及的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一样,这么一个相对文明的时代。典故说明当时社会政治者采纳的政治开明和民众的思想达到某统一的高度,这种无家界,无国界的一种“理想社会”。当然,这种理想并不是不可以存在而发展的,这种注重自然,强调对自然的“顺应”、“利用”。对一种自然美好的向往生活,但这只是人们心中的向往而已,现实是不会让这种理想的社会长久。因为社会是一个矛盾体,是矛盾着向前发展的,如果矛盾消除,社会也就不存在了。但社会始终是在向前发展的,人们要找到这和谐统一的社会是多么地艰难。

当相对和平的时期再一次被打破,战火燃烧了“春秋战国”人们的思想,这是中国文化值得繁荣骄傲时期。在这个社会混乱的年代,思想者们在不断地为消除战争、寻求和平找方法和思想观念。这一时期思想家(儒家、道家)便创造了以“仁爱”为社会凝集的纽带,以“天人合一”为顺应自然的法则的人生智慧。强调注重治理自然环境,主张对自然的顺从和利用,而不是对立、斗争:是“天人合一”而不是天人“对立”。这些思想观念恰好的适应了当时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的发展需求。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追求自然的和谐,政治的和谐,人生的和谐,概括的来说这种精神品格,那就叫做“中和”。那么在这个时期强烈提倡和谐观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了,他的观念从上涉及到统治者至下又涉及到平民、自然万物等。他思想中的“和谐”、“仁爱”观贯穿时代的始终一直至今影响人类2000多年了。从科学观这一面来看这些思想观,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观。这种和谐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理性的张扬。但是“人人和谐相处,天人和谐共存”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理想和人生智慧,是构成中国人精神品格的关键因素,而这种智慧精神并不强调开放,偏于保守,恰恰有着社会需要的和平性、人文性。在当今时代自然资源的浪费、生态平衡的破坏、战争的阴影盲目空虚的精神状态等全球性问题时,这种和谐观被世界注重并加以奉行。

当秦统一天下,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统一,并没有采取孔子的思想而从政,而是采取了带现实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法家思想,以重诈,重权谋,为其统治思想。这种不注重社会的和谐,带着政治功利性的特色,以强烈的现实主义观、个人主义观注定要失败的。取而代之的是以和为美的西汉时期,但这种从夏朝开始由统一分裂到统一的过程直到秦朝。社会会的不稳定并没有影响艺术的光茫四射,有其为宣扬统一功业,有的显示政治权威和统治者的辉煌伟业等。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秦陵马俑》等等,人类智慧的结晶——万里长城、宫殿建筑壁画等。艺术上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鉴于秦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安抚百姓,缓和阶级矛盾等措施,使社会经济获得发展,到汉武帝时期,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秩序,更好的将人们置于政治之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是主张“罢墨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因为董仲舒为了适应政治需要,把《春秋》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称之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使这种孔子提出的儒学变成了董仲舒提倡下的半儒家思想,并且与政治结合稳占了政治思想的位置。董仲舒将孔子、孟子的“天人和一”论和“阴阳五行”说片面的融合起来,构建出一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他宣称“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将先秦儒学变成了庸俗化的、粗糙的神学,目的是使汉代专制统治神圣化,有利于政治者的统治。而这个“罢墨百家,独尊儒术”的“独”字很显然是思想上的一种专制,强制的政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假儒学在中国人的思想中由“独尊”开始便沉淀上千年还成为当今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注:接下来文章中谈到关于儒家思想是在董仲舒主张的儒术)

那么是什么让儒家思想沉淀如此之久呢?影响上千年?首先中国人有着顺应自然的天性,从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观,到道家主张的“无为”都极力主强与自然融合为一,这是中国人精神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极力融合了人们的思想;也是一种人文主义智慧,而孔子提出的美学思想恰好的迎接了中国人的心理。首先他提出思想和学说上以仁为核心,仁即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也取决于主观的愿望和修养,孔子提出他的艺术看法:“兴”“观”“群”“怨”(《论语·阳货》)在他看来,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并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这个准则。又提出“温柔淳厚,诗教者也”才是合乎“中和”之美的艺术节创作态度。“过犹不及” (《论语·子路》)观念上不主张极端。这些思想的主张“中和”之美,也是顺应了当朝者和当时社会的民众心理特征,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这种“中和”观也实质上是“中庸”之道。在这一思想被当政者纳入政治这个行列时,它是政治者用来约束人们、管理人们的思想武器了。这种观念的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沉淀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这种思想也是艺术上产生了 “中和”之美的含蓄的表现形式的根源,并影响至今。在上述思想有了沉淀后,我们就可以谈谈在中外不同思想背景下的绘画艺术的一些见解了。

三、中国传统艺术(国画)和西方艺术(油画)的表现思想上的差异

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下,其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和审美表现形式的文化风格的差异性是存在的。如: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国画,西方的油画,它们表现的内容表现形式及追求审美理想等均有很大差异。

但我这里不会谈到艺术是如何之美及美的表现形式,这里将提及是什么让中国传统艺术沉浸在追求理想个人精神境界追求天地人之和谐,而含蓄的将文化艺术政治内涵深深隐藏在绘画的背后。

首先中国传统艺术有着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精神境界自娱自乐,娱情山水追求个人崇高的理想,提倡身心健康的发展。但从表现实角度来看问题的时候这些追求未免有些虚幻了 ,那么从艺术史和政治史来看,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大力提倡人们崇拜的“佛教”“道教”等信仰艺术,到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期而提及的“人文画”从积极一面可以看出,些艺术形式的确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安于天命,从消极的一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艺术没能站在历史的前沿上引领人们的思想,中国传统艺术没有前詹性,更没有对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中传统艺术思想没有批判性的看待历史的发展,更谈不上去挖掘民族尊严,从历史上看出中国传统艺术不具有抗争精神。

“八国联军”侵华,这些人在娱情山水,

“日军”侵华,这些人远在追求各自的和谐观,

“8年”内战,这些人又在做什么去了。……

从鲁迅先生笔下《阿Q正传》中,阿Q,这一艺术形象正说明了当时的旧中国,民族普遍都带有落后的,习惯性的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奴性心态,那么这样一种典型的旧中国民众的形象由如何而起?

思想!思想给人的“中庸”!政治让人麻醉!有如一个民国时期一个政治家是这样形容当时的社会人们和政治者,政治者是些骗子,而人们是些哑巴。真的恰当啊,如今社会何尝不是一样……在这种政治思想的控制下,当时的艺术就相当的空泛了。这也让我思考到中国的传统艺术上为何没有出现批评实现的作品,揭露现实更加表现现实真实的作品,为何不敢直露“胸怀”、追求创新——思想文化在艺术中创新。很明显这种变化是中国的政治思想在高度统一的情况下产生的。

那么西方关于艺术与政治是如何的关系呢?如何引导人们呢?从大卫的《马拉之死》到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们》一列系浪漫古典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后,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回忆给人带来的忧伤,交织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画面之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历史的动荡时期艺术是如何引导人们去找到“自我”和激起民族去找回尊严,如何让人们从现实中觉醒,来关爱生命。在这里艺术站总是在人们思想的前沿,把人们引向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真实、现象的真实。这也是我喜爱批许现实主义作品的主要原因了。那么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采取那些形式去表现的呢?(1)真实境象在作品中的再现(2)比现实更真的现实。运用这两种表现形式将人的情感强烈的凝聚到他们的画面上更深刻的反映给观者。

从上述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在意识上加以比较有得出,中国传统艺术上的主张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关注自然、顺其自然而得出的崇高美感思想和注重情感的抒发。西方则强调改造自然,强调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本质,思想主动的迎合时代的发展,关注时代的变迁,去引领人们正确的看到事物的本质。激发人们心中的爱,一种祖国的爱、一种民族的爱、一种人性的爱。那么在上述历史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在思想上就存在更多的是被动状态,这样落后就是必然的。

四、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绘画艺术(油画)

这里论述从“文革”后到80年代的油画

“文革”后,中国油画在政治的阴影下走向光明,从一个相对单一的政治图解式的创作模式走向对政治、思想、文化及人的精神状态这些批判性的问题上来。这个时期有一大批的优秀艺术家不仅在观念上反思,而且在其语言形式上也主动的吸取和接受西方绘画技巧,并逐渐的融合到中国特有的民族特征中去。这个时期的作品如:何多苓的《青春》、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等等。这种中西方的绘画思想观念融合,极大的推动了油画在中国的本土画和油画在中国存在的意义。

但这些艺术家个人的骄傲没有推动中国“文革”后到如今的绘画观念。站在我们80年代后的绘画者来看,这些艺术家随着各自的成就将他们的艺术观念含蓄的隐藏,我觉得这对于我们一个盲目年轻的学习者来说他们是不负责任的。他们是名人,他们是有影响力的,他们应该对自己的影响有所责任感。在目前这一个盲目追求艺术的年代你们的观点至少得让我们看到一点点真实的东西。但半个多世纪了,我们没听到有关于这些艺术家具体深刻的提出自己的思想。半个多世纪了我们的脚步仍然走在半调的俄罗斯印象派老路子,走着半调后的俄罗斯印象派的老路子的中国印象派的路子,这里大家都应该明了,这不多说了。一些稍微有想法的老艺术家把那些自认为宝贵的经验又过于保守的埋藏(含蓄)在自己的情趣之中。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习者因同样成熟或不成熟的眼光和研究方法来看待中国的绘画,成千上万的艺术爱好者走同一条路走进同一条胡同。我在想这种半影象的俄罗斯绘画之后半影象的中国绘画还会发展多久。我批判性的说几点:这时代的画家是相对保守的,这些画家太顾重自身的兴致注重修养等崇高心理,他们对历史及现实的状况如何发展下去,深深的隐藏在各自内心的深处,也许是对现实没太多兴趣,也许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回避吧,要不然我们这些年轻人,几乎都走在同一条战线上,就连国家的一种高考选的招贤纳才的制度都是“统一了战线”?千万学者走一条路,是挤死还是踩死?这就让我深思了。

就这个问题我要对这些画家和政治思想上提出几点批判性的话:

1、传统思想上的中庸,政治上的过于保守在人们思想上的根深蒂固,而政治阶级不用恰当的制度革新。

2、这些画家过于注重自身的修养,不想关注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

3、在各自的思想情感中打转转,没有担负起教人育人的作用,缺乏社会使命感。

在政治上对俄罗斯的倾向半个多世纪来,思想上对俄罗斯绘画观念的沉淀也一时难以改变,以至这些青年走进一个死胡同难以自拔。从上几点看出,归根到底还是思想和政治文化对艺术影响是深远的。这种以政治为出发点由以政治为归宿的艺术倾向严重的妨害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将意识扼杀在政治制度的摇篮中,也是造就中国近代艺术极大缺陷的关键。

当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艺术家在想中国绘画艺术要以一个什么样子而存在呢?

艺术上还要不要传统了?那么在新时代中西方激烈的文化艺术交流中,这些艺术家提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人文艺术,关于“人文”“人文精神”“人文艺术”就是我下面要讲的。

五、人文画的提倡

2005年,新时代下中国艺术界提倡的“人文”画这一观念。对于这一观念我首先在此作一些有关“人文画”,人自己审美情趣的绘画着个解释。

“人文画”是中国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结晶。从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提及“人文画”这一民族特有的绘画形式沉淀至今。“人文画”记录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及生活方式形式与变迁的历史过程,记录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人格个性,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等等。那么人文精神包含了那些因素呢?而又是怎样促使人文画的发展的?

首先人文精神体现了关怀世事,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其次,提倡风化,宣扬“忠”“孝”节义的论理意识。其三,人文精神提倡,人生如寄,任其自然的生命意识。从上述了点可以概括出人文画是注重自然情感的抒发,个人祟高修为的一种忧思情绪,一种情感的“中和”。

当如今艺术界又再次提及“人文画”,让我猛的想起儒宗思想、封建思想、侵华战争和现实的艺术界盲目心理,这里对这些就不多说了。我是从批判者的角度去看待去衡量它的利与弊的,我个人认为“人文画”是一种对自我的情感抒发,自我陶醉的表现。也表达了这些艺术家对政治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从心理学角度我认为“人文画”是那些有身心缺陷的人需要的心灵安慰或一种平衡心理的需求,通过艺术这一表现形式而得到升华。“人文画”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目前艺术界的混乱和盲目,这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还是比较有利的,在当今时代自然资源的浪费、战争的阴影、盲目的追逐和精神上的空虚等全球问题时,这种和谐观被世界注重并加以奉行。它的提及也同样是得到了政治者拥护的,很大程度上是便出于政治思想对艺术者的管束,让艺术走在政治的框架中,便于统一思想。但这让人们在自我的圈子里打转转,较难看清社会发展的历史痕迹,不能批判性的看待问题,是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的,也容让艺术跟社会脱节。我不能赞成大肆在艺术界宣扬“人文画”。至少是当今一个对文化艺术融合的时期,“人文画” 过于注重的提倡有点对外来文艺的防御措施不太有利于艺术的融合。

上面提到“人文画”观念的宣扬,我反思着想——对现世纪的年轻人来说接受一个观念是相当重要的,不要盲目的去接受它,我们应该结合社会背景和自身条件批判性的去与之相融合。因为一个观念思想一旦在人脑中产生发展就很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会影响你周围人,以及你周围的周围的人,这种影响是具有责任感的,当一个人具有影响力的时候,你能负担起这个责任吗?当你去接受一种观念的是与否?想必大家会去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接收了吧!

六、时尚性的艺术发展问题

这是一个社会凝集力溃散的年代,是一个艺术发展盲目的年代。但是还是有着许多走在艺术路上的人在探求艺术的真谛,寻找艺术的圣洁。

艺术发展至今,艺术节就像一个时尚的名词,有事没事,大事小事的,什么都与艺术挂上了勾。艺术就是像个菜园门,像个公厕,人们想进就进,想出就出,这让人们一代比一代的误导了艺术的真谛。艺术是一个神圣的词,我认为不能用及时尚一个范畴。艺术是人的一种情感精神的寄托,是一个人理想和现实的融合,也是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艺术它的责任是神圣的,它让人们看到真实,感受真实,探掘现象中的真实,掘出不可见的真实,来唤醒人们的知觉、情感与尊严,唤醒人们的迷茫,从归自然和谐与现实。我认为这就是艺术的使命感。

在时尚的潮流里,艺术混乱得有点找不到自己。许多艺术家在没有弄清艺术之路如何发展,就提到现如今社会走到了绘画艺术的末路。这些观点可谓谬论了,归根结底这是社会艺术大众的一个结果。“大众文”化首先是一个国外出现的概念。“大众”属于民工和消费者的范畴。那么这个“大众化”是如何一个概念。“大众化”即指一种泛阶层的倾向,表现为广泛的参与性和对世俗生活的贴近,在实行政治对文艺绝对控制的年代,政治因素是对艺术最有影响的社会力量。在这个中外文化剧烈冲突的年代,有一个“文艺战线”的名词已慢慢被人淡忘。取而代之是政治色彩和十足火药味的年代,那些口诛笔伐,大批的艺术形象,也许还能唤起人们久违的记忆。在当今社会、政治色彩威严的面具和蒙昧的狂热消解后,剩下的只是空虚和迷茫。艺术陷入了这种空虚和迷茫。随着市场经济成为了艺术的主要社会力量,“大众化”让艺术变得是艺术的世俗化,人欲商品化的结果。在社会流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倡导的社会里,人们没有思想,所受的只是金钱利益的驱体,人的感受停留在感官上的刺激,煽情助兴,为生活涂抹着艳的色彩。丰富的物质消费各享乐主义固然定是人向往。如庄子所说:“所乐者,身安,原味,美丽,如色,音声也。”(见《庄子.至乐》)问题是在这欲望横行的世界里永远走不到满足的尽头,盲目的追求必然带来痛苦。例如:心态平衡、精神空虚、及现代人的忧虑等,最终走向失去了信仰,而麻木的人群。在这种时髦的社会里“大众化”艺术观并非是一种对艺术的鉴赏,它纯粹是社会发展来平衡人的虚荣和人所追逐的欲望有关。这种“大众化”的观念反映的只是一种社会心态而不是一种审美规律。我认为在时尚“大众化”的潮流中艺术要结合中国自身的思想文化背景才不实其真,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受外界冲突的艺术也不会迷失自己。这种目前的艺术状态是外来文化艺术观念与之冲突的结果,在如潮水般的观念冲击下,中国艺术观念混乱了,盲目了,不知道艺术该何去何从了?

对于上述现象,何清学者对中国现代艺术界的状况一种相当恰当的有趣的描述;“现代艺术家颇有点婴儿变着花样哭啼、抽泣、尖叫、呻吟、嚎啕以吸引大家的注意。一招不灵又试一招。谁哭得最新式,最奇特,所以最具有艺术价值,谁了推动了意思的进步。”

这一生动准确的比喻就如当今的中国艺术界把短期内非同寻常的或时兴的东西强立为新的规则或规范,并去加以接受,然后再将它大众化的变成平庸物,即从皆有之:平庸物“之后,再次抛弃它。简而言之当前的艺术是一个续续不断的平庸化过程,把稀有新奇之物变成广泛流行,人人皆知的东西。当这玩意不够稀罕新颖之后,又用另一个稀罕新奇之物取而代之,这种艺术”换汤不换药“的中国艺术怎样才能走上健康的道路?怎么去看清艺术该走的路?在当前中国加入WTO,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各个领域都与国外文化政治等相互冲突与融合,那么在这里我得了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美学思想,这也叫做知已知彼罢了,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西方美学思想寻找中国绘画艺术之路。

七、对中国绘画艺术追求上的一点反思

这里我用德国籍的美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克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来对我探索中国现代艺术之路的一个概括。

马尔库塞认为,目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同于以前的社会(我认为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同于以前的社会主义社会)它已经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所谓“单向度”的社会即无对立面或否定面的社会,这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相应的统治制度、统治方式的完善所造成的。那么社会失去了否定面,就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人也失去了个人生活,完全屈从于技术和社会的统治,变成单向度的人,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形成了单一化和畸形化的意识和行为模式。

马尔库塞强调,由于审美活动是一种想像,它本质上就是非常现实的,是现实的异在,是一种否定力量,艺术作品就摆脱了现实单向度的过程,获得了它自己的意义和真理。在他看来审美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消除现实对感性的压抑,通过艺术重建人与社会的秩序,实现了人的解放、人性的解放。

那么艺术的目的是做什么的呢?艺术的目的在于以间接的手段,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世界,这种虚构的世界在意义上应该是比一个现实更真实的世界,去向单向度的现实世界宣战,去看破、看透和预见现实,确定真实的东西,找到永恒的人性和永恒的艺术信仰。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