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图式消费时代的自赎——庞茂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9 18:26:38 | 文章来源: 庞茂琨的博客

何为艺术对于中国的每个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十分沉重的命题,中国人身处在这么一个豁然开放与突变的时代,艺术的真正意义都在不同的体验中艰辛的被进行求证。在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显然,对外来的强势文化的依赖和参照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露骨,一切“求新”和“进步”都是在与别人接近和相似中而建立起“自信”来的,这是一种特殊时期的整体需求,其中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和浅表满足的特征。求新求变本来是一种社会和人文进步的自然需求,但在当今的中国却变得不那么自然,成为一种急于求成的、别扭的、缺乏真诚的戏谑。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对图式的追逐和占有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肤浅和轻佻的倾向,那些大同小异的图式构成,浅表的精神反常已成为一种新的套路和格式,仅把艺术理解为物性层面的玩味和消费,损毁了艺术真正的创造性和精神性。

其实艺术的体验并非简单的图式翻新,每一种视觉样式都应该深刻的表现出特定的哲学观念、情感体验及精神诉求。视觉图式应该是与由视觉导向和启迪的内心世界相联系,从而由表及里的获得最大的精神满足。一般来讲,绘画中的图式本应是指绘画里能够突显主观操纵和艺术个性的形式语言方式,它应能简练的传达思想情感及观念,并能让你忘却形式本身,进而揭示背后的意念和精神指向。在印象主义以前的写实绘画中,图式仅是作为一种公共性和习俗性认可而存在的,只起到简单的装饰和象征作用,图式问题在艺术中并不十分重要,而重要的是再现自然和表现唯美的理想和情感。自现代主义出现以来,图式本身的自觉和革命成为了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表征,对个性化的形式和表现手法的探索在艺术的精神性这个意义上被抬举到了至高的地位。在工业文明和现代主义哲学背景下,艺术以反叛传统为起点,在短短的一个世纪之中迅猛而果断的在图式的创新上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此带来了人们在思想上、方式上、体验上的根本变化。不仅如此,各种现代主义思潮和流派在激变中很快的占据了人们精神领域中具有典型性的各个至高点,使围绕现代主义这一命题而展开的图式探索走到了尽头,抽象主义、极简主义将艺术的纯粹性发展到了极点,艺术被束之高阁,受困于自我满足的象牙之塔。二战以后观念主义的兴起才使得图式的意义获得拓展,后现代主义的宽容和人性的回归使艺术在对视觉样式的利用和延展性上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再过于绝对和单向,图式的内涵开始显得丰富、隐晦和多义,并开始对社会、科技、人文产生实际的回应和作用。而中国的图式自觉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对西方的学习与借鉴中开始的,从单一模式走入形式语言的多元也是发展的必然。文革的思想禁锢、精神扭曲与苍白被充满生机、理想和好奇的人文精神所取代。中国的85时期对西方古今哲学、艺术思潮的狂热模仿和演练最能说明这种封闭后突然开放的渴求心态,它显示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对样式的简单追求,二是充满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因此,对艺术形式语言的重新研究和学习成了当时重要的实践内容,并对每一学习借鉴充满了“人文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艺术与商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联系,都市文化和消费主义遍及每个领域。从文化的意义上讲,中国也正在进入一个“机械复制”和“图像传播”的时代,西方后现代主义观念也被更多的艺术家所应用,波普艺术和中国当代的流行时尚文化在这种时候开始自然的对接,一种大众化的、浅显时尚的、注重感官享乐的方式取代了以往对艺术本体的探究和对终极理想的关怀。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进入国际化的循环系统,其文化也慢慢融入全球背景的艺术商业市场之中。因此,一切“实验性”和“前卫性”最终都要在全球的市场行为中被检验、筛选和消费。艺术越来越成为了一个产业化的制造过程,图式追求在商业社会中也不得不接受被消费的事实。在这种时候,图式的追求只有抛开了原有对艺术本体和人文理想的神圣化感悟,仅仅成为艺术这种消费产品的一个商标设计。一切被平面化和均质化,无论什么题材和主题都被简化为一个代表艺术家个人品牌的标识性符号,其中的“含义”和“观念”也被简化为一种一目了然的贫乏的述说。要想使自己的产品能在艺术的汪洋大海之中被辨识,那么,图式的刺激、反常、机巧是一个出场的基本条件,在这种规则的作用下,所谓的具有“当代性”的图式构成便越来越形成一种简单的固定模式,所以我们才看到无数相似的“表情”、相似的“情调”、相似的“构成”、相似的“意图”,其独创性很快被商业市场的“规律”所异化。而另一方面,对这个自我符号的炒作、推广、营销则成为艺术创造本身更重要的内容。在不断重复的媒体传播中,强制性的加深大众的印象,试图迫使自己的图式被社会接受。但最终市场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会无形中主导艺术和艺术家的创造行为,让艺术不断的调整姿态,以适应消费者。在这个流行和时尚的消费文化时代中,一切文化艺术的消费都具有了便捷化和快餐化的特征,从制造到消费的周期在日渐缩短,一切理想和个性都要在消费中被迅速改造。作为被消费的对象,艺术不得不在语言技巧和图式经营上投机取巧,变成一种讨好市场的技术游戏。艺术真正的先锋性和批判性在与商业操作的交易中消失殆尽,沦为一种自欺欺人的世俗消费行为的附庸。

其实,真正的艺术应该独立于时尚的消费主义之外,守护人们最后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保持艺术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和批判,寄托人们精神中更深层次的人文理想。尽管在这个时尚消费的社会背景中,这种想法有些理想化,但仍然可以靠艺术家应有的人格去实现,因为艺术是精神性的,从而可以是孤独和自为的。她完全可以游历于世俗而平庸的潮流之外,在冷静中实现自己生存的价值,重新找回应有的崇高和神圣!

如果当代艺术中的图式追求已经走入一种新的媚俗和僵化的模式中,那么我们宁可放弃这种“当代的图式”,不如重新面对现实,面对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困惑。如果“当代的图式”在方法上已经变得“虚伪”和“概念”,那么我们不妨回到朴素而传统的表达方式,朴素的揭示当代人们的内心诉求。因为艺术最终是为了通过艺术的各种方式导向我们的内心深处,展现当代人类精神最高层次中的灵境,而不在乎你的手段的新旧和是否符合俗成规则。因为在当今的图式消费已然成为一种庸俗的热潮时,强调自己独立的态度和内省,是拯救艺术于浮泛,重新建构自尊的可行之道,她至少消解了为迎合市场而铺设的路径和建构起来的技术框架,抛弃浅薄的欢娱,回到宁静的本我,从零开始,真切的体验与观照现实中的问题。

图式在艺术语言中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任何时代的绘画其实都具有它的图式特征和图式所指代的特殊意义。在艺术经历了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后,对图式的理解和利用与此前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它应该更具有被自由利用的可能性。用传统的方式表现当代的问题,或用当代的图式表达传统的话题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以及图式的强化与隐含,综合与重叠等都给图式的拓展带来无限自由的空间。在经历了激越的中国图式消费时代之后,想必图式探索会逐渐摆脱商业化的钳制,步入更为人本、开放的境界。也就是说,绘画在图式消费的疲乏之后仍然可以寻求自身新的体验方式,即超越图式“原创”的窠臼,借用、重组和激活传统艺术语言元素,在微妙的差异中调整我们的感觉和观念,深入的揭示现当代之后人们在艺术上综合而复杂的心理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忘却图式本身,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来展现生存的真实和灵魂的真实,体验现世人生的最生动的演绎。

由此,我们应该说,绘画图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什么和揭示什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