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谭平解读招生政策:基础与创作并重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1-15 17:58:43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突击应考,很难进入美院 考试内容,基础创作并重

中央美院2011年本科专业招生有哪些变化?在中央美院副院长谭平对招生信息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该校计划招生人数为800人,较去年减少50人。而考试内容基本没有变化,注重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但对于创作能力的考察,也应引起考生重视。

关于考试内容

造型基础与创作能力并重

记者:许多考生想知道今年中央美院的招生计划是多少,因为总人数关系到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有机会到学校读书。

谭平:中央美院10年以来发展的速度特别快,除了学科不断地变化之外,招生量也不断地在扩大。到今天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量已经到了4500人左右,这个规模在10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原来的美院就是几百个学生的学院。经过这几年的扩招以后,特别从去年开始,我们整体的招生一直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再扩大招生,今年则会适度地有所减少,这也和中央美院办学目标有关。随着招生量的增加,对于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减少招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大家也不要有什么顾虑,减少的量非常少,只是象征性的比例。我们去年招生规模是850人,今年则定在800人。如果把这些名额分配到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5个分院当中,每个分院招生减少的量非常少。

记者:招生人数减少了,考试的内容是否有所变化?

谭平:考试内容没有任何减少。据我了解,现在全国各个艺术院校在招生考试上都趋于尽量地简化,注重基础的考核。有的考试基本上是两门。对于中央美院来讲,我们希望考生既有非常深厚的造型基础,同时又有非常优秀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在考核上会注重这两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我们这几个学科,有基础的考察,同时又有造型、创作、设计、创意等方面的考察。

记者:如今在艺考中,突击现象非常严重,许多考生可能只学了几个月的美术,就上阵考试,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谭平:有很多学生从小就学美术,但可能这也并非是他所热爱的,只是家长说你必须要学一个专业,要不然的话,将来没有出路。还有一些考生是经过半年、三个月培养的,也是一个策略性的方式。因此,为了上大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两类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特别像现在竞争这么激烈的状况下,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作为老师,当然希望他热爱这个专业,这是我们的一个愿望。但是,经过很短时间的培训能够进入美院的考生,这个量非常少,大部分还是经过很好的基础专业教育之后进入美院的。

关于评分标准

一张卷子的好坏不是一个人决定的

记者:许多学生参加校考会同时报考不同的学校,中央美院对于考试评分有自己的标准吗?

谭平:我们也经常碰到有学生记者:我参加了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和清华美院等的考试,为什么分数会差这么多?其实每个学院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对人才的选拔也有自己的标准,考得不一样是比较正常的现象。记得我当时考试,中央美院当然考得比较高了,最高分是90分,考中央工艺美院考了75分。考创作也是,在这儿考了60分,在另外一个地方可能考85分。确实,一张画放在这儿,有的学院特别注重造型方面,有的学院注重色彩或者色调方面,这两个学校的老师或者传统都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打分会有一些差别。

现在许多考前班都会“分类”做准备,这个班是考中央美院的,这个班是考清华美院的,针对性非常强。但是我们希望学生在各方面都应该有扎实的基础,而不是说一开始就是为了考哪儿而去准备他的东西。

对于基础的考试,我希望考题越公开、越透明,大家能把最基本的东西通过,无论是通过人物、静物,还是通过写生或者默写,只要能把最基本的东西表达出来就行,基础的东西越简单越好。这跟现在全国的考试一样,大部分只分素描、色彩和速写,其实就是考察你的造型能力、色彩表达能力,这些不用说,大家都能看得出来。但是对于创作的考察,一直在逐渐地变化中。什么样的题目能够把学生的创作性考出来,这道题目就变得非常重要。没有好的题目,这种表达就很难体现。如果我们出一个泛泛的“春天”,大家都已经背好了,这就没有意义了。

关于如何评分,大家登录美院的招生网就可以看到。一张卷子,这边一个教辅,把卷子拿过去,那边坐着九、十个老师,每人拿一支红笔。首先是初评。比如说,有一个规定,必须要70%以上的老师认为这张卷子通过,才能通过,如果不通过就放在另外一边。复评也是一样,是经过所有的老师共同打分的。一个作品的好与坏不是一个人决定的。另外,每个评分小组都有一个人来负责整个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不同组别的老师,比如素描、色彩,都不能串场,只能在自己的范围之内看自己组的试卷。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