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艺术史的“乾隆现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29 10:53:17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资料图片

如何看待乾隆皇帝(1711-1799)的艺术生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他多方面条件都非常显著,使得他成为一个难得的历史样本。

乾隆皇帝显然是一个擅长做事的皇帝,但是这个才能,可能阻止了他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发展,因为艺术创作需要特殊才能。纵观乾隆皇帝本人的书法,平实有余而变化不足,大多数时候,不太会使用毛笔的提按、使转等基本功能,导致他的字,看起来有点像钢笔字,结字也很少使用避让等基本法则,“阴阳、动静、开合”就更不要提了,从书法史来看,乾隆的字不算入门。乾隆皇帝的绘画,格调、特征与书法也差不多,就是“基本不动”,既不高,也不低,就这么平平而过。总体看来,乾隆不是一个书画家,与赵佶、赵构在书画方面的才能与成就,不能同日而语。

那么乾隆的古代书画收藏,成果如何呢?

他是皇帝,拥有比一般人好得多的条件,按照常理,他的藏品应该很好,但是很遗憾,他的收藏,真迹很多,赝品也不少。乾隆收藏明代部分书画,真迹比例还是很高的,他那个时候,市面上明代作品还多,通过简单比较可以判明真伪。但是在唐、宋、元书画部分,乾隆收藏就比较尴尬了,从1997年台北出版的《故宫书画图录》中可以看到,乾隆收藏在宋画方面赝品比例很高,可能高达65%,《故宫书画图录》也意识到这一点,比较可靠的真迹都是彩色印刷,不可靠的都是黑白印刷,全书大部分是黑白印刷。你也许会说,明代书画真迹很多也很好啊!对于一般收藏家来说,收藏的明代书画大多数是真迹,确实很了不起了,但是对于乾隆这种具备空前条件的人说,这个要求就太低了,等于是现在条件最好的收藏家,只在清代、民国书画收藏方面略有成绩。按照乾隆的条件,他如果在唐宋元书画方面有显著的成绩,才摆得上台面,因为唐、宋、元书画,从来都是收藏家的主要目标、核心指标。

为什么乾隆在这个方面成绩不好呢?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乾隆皇帝拥有海量的古代书画(其中真迹不少),而且投入了大量时间,具备那个时代成为专家的最好条件,但是他却没有做到,与他相比,一些有才能的书画商,却做到了,譬如说清代早期《书画记》的作者吴其贞。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个人推测,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唐宋元绘画资料缺失较多,面对不完备的资料,如何判断,这就需要正确的图像分析能力和艺术史观,而乾隆显然缺乏这方面能力(他可能喜欢完整的信息)。他面对不完备的古代文献,有点盲从局部文献,同时,对书画作品本身缺乏具体的分析能力,结果,他在书画与文献之间,来回打转,无所适从,最终迷失在题跋与文献之间,在大量赝品上留下题跋。第二,收藏这些书画的时候,他没怎么动钱,或者说,动的那点钱,相对于他的财政状况属于九牛一毛,因此自身没有压力,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在经济驱动力下完成的,没有压力,人的潜在能力很难发挥出来,这可能是第二个原因。

贵为天子,60年沉浸其间,拥有古今难敌的大量藏品,但是自身却不能鉴定,这也是可悲的事情,这个现象,我称之为“乾隆现象”。

“乾隆现象”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天有些来自博物馆的专家几乎不能鉴定,他们和乾隆有点类似,受制于局部文献,缺乏压力。

在当今史料、图像丰富年代,那种“秘藏”导致的图像资源垄断,已经被打破,任何人稍加留心,都可以看到大量图像。这个时代,如果不建立起自身判断体系,单纯依靠“看过多少真迹”这种简单积累,是没有多少用的,你看得与乾隆一样多,也未必是专家。乾隆这个“前辈”的教训是深刻的。

什么才算是能够鉴定书画?检验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外行也可以主持测试,就是从一批古代书画中(真迹赝品都有),随意找出十多个局部图(局部图面积小于整幅绘画面积10%),如果能够依靠这些局部,准确判断其来源、真伪,这就是真专家,否则就是滥竽充数。只有这样的测试,才能够知道鉴定者是否能够不被外在因素所迷惑,直接判断作品本身。如果不把作品的外包装扒掉,就很难检验出滥竽充数者。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