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舞台

戏剧构作在北京【10月12日--论坛对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13 15:46:42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李亦男: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戏剧构作拿到一个剧本之后,要对这个剧本进行重新的阐释。一个剧本,我相信中国很多导演都在遵循剧本的原意,包括我们学校也是这样教学的,而德国戏剧构作的工作是对原来剧本的原意进行重新的构作和阐释,这是不是整个戏剧构作的重要方式?

戏剧构作在北京(现场图片)

马蒂亚斯.君特:比如说,我们现在选择剧本是来自于欧洲最大的戏剧家,比如我们选择莎士比亚的作品,首先就要给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莎士比亚是什么时候创作的这部作品,第二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促使他在400年前写出了这样的一部作品。如果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就等于点燃了一支蜡烛,这支蜡烛开始闪光照亮了你的思路。

现在,我们要回答一个新的问题和新的创意。400年前写出的作品对我们讲述了什么样的内容。等于现在你需要第二部的知识而你只有一支蜡烛,我们现在要尝试着从另外一面来点燃。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一支蜡烛的两个火焰都能够燃烧,那时候我们说这是一个困难。有一些人认为剧院这个工作类似于一个博物馆,他们希望在舞台上看到400年前发生的事情。在欧洲各国都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400年前演出这出戏的时候,还没有现代的录像设备让我们看到当时的情况,因为当时还没有摄像机。也就是说,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要不断的去进行新的创造,在舞台上进行新的尝试。当我们发现,400年前的人们关注的问题和我们现在所牵挂的问题是一样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可是,今天的德国社会中是没有“国王”这样的概念的。我们如何给大家展示出来国王的形象,他要戴着王冠穿着服装呢,还是一个大型集团的经理的形象?莎士比亚用英语写的剧本,我们也需要用德文翻译。我们现在要对当时的语言进行改造,让他来适应我们当今的语言。德国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叫歌德,歌德学院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在德国有很多莎士比亚作品的译本,它们产生于歌德的时代。所以当时翻译的译本在语言上听起来不是接近于莎士比亚,而是更像歌德。因为歌德是当时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很多的诗人在创作的时候,语言风格上都尽力的向他靠近。比如说,我们现在将莎翁的作品进行重新翻译,搬上舞台,有很多的观众会质疑,会问:“这真的是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吗?”但是这些观众所指的并不是原本的莎士比亚创作的英文的剧本,而是他们所认为的“歌德感觉”的作品。

但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人来说,经典我们都要对它进行重新的解读,进行重新的发现和重新创造它的意义,要重新对它进行翻译。

李亦男:有一个德国非常著名的戏剧理论家菲伦切尔提出了一个观点:“为了一个舞台演出,文本是可以被牺牲掉的”。

马蒂亚斯.君特:我们要讨论戏剧的话,剧本(文本)是我们第一个能够掌握的东西。但是我们在把这个问题转化成舞台演出的过程中,在舞台上可能展现出来很多不同的方式。在我们对这个作品进行排演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剧本(文本)想说什么?因此,我们常常会提到另外一个概念,子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下,我们对这个文本的细腻的感受。我们在演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让剧本成为可以看到的东西,通过演员的表情、手势和身体的姿势。除此之外,舞台的布景、音乐、灯光、照明等都能够成为剧本的一部分,可以为整个剧本创造出来一种气氛。由此,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在戏剧演出当中,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手段,可以使得我们忘记剧本本身。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并不是说牺牲掉了文本,而是文本是每个舞台演出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基础,只是我们将文本以另外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不是我们打开一本书的封皮,看到一本书的方式。我们经常有一些让我们感到很难过的经验,我们读到了一部成名的小说,我们看到了这部小说翻拍的电影,但是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几乎要哭出来了,因为你根本看不到原著小说的影子。我们一再的要强调的一点,文本一直存活着,文本是存活在舞台上,突破了书的形式。很有可能我们在看了戏剧演出之后,观众感到的是欢欣鼓舞的情绪,也有可能是下一代的人没有看到这样的演出。也许,在座各位你们的孩子,他们会去看电影,会去剧场,他们自己会去排演一些戏剧,是以你不能想象的方式。你看到了孩子们做的戏剧演出之后,你可能也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这并不是我所熟悉的那部戏剧作品。这对戏剧来说是一种幸运,他可以以这种方式永存。

李亦男:可以说,剧场是活的东西,文本是死的东西,可以这么理解吧?

马蒂亚斯.君特:我们可以这样说,文本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学的语言,但是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是我们把这种语言变成能发出声音的过程。文本本身是一种书写出来的书面的语言,而在舞台上是我们把这种语言说出来的过程,如果说牺牲的文本的话,那么可能说话的过程就不会那样的流畅,可能会结巴。

在德国90年代有一部戏剧演出,歌德的《浮士德》。饰演浮士德的这位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舞台独白表演的时候,突出了所有的元音,然后特就坐在舞台上,接下来的表演是你们看到的我的行为是一样的(表演)。这些就都是德语发音当中的元音字母。这个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声音比我现在的还要大,下面的观众绝大部分是在小学课本里都有《浮士德》这一篇,都是很熟悉这部作品的。尽管演员没有说出任何的台词,只是发了一些元音,但是观众都知道这个人物是浮士德。

李亦男:感谢马蒂亚斯.君特先生的分享,他将在星期三下午会给我们详细的介绍,如何在舞台上把文本变活的。我们时间不多了,还有10分钟的自由交流时间。

提问:刚才君特先生提到,排演戏剧构作是对一个基本的剧本进行处理,改编长篇小说或者改编电影,也有可能是做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没有固定的文本,需要戏剧构作自己去处理。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文本,这样一个项目具体是怎么样来操作呢?我想了解这个过程。

马蒂亚斯.君特:在做项目的时候,戏剧构作不是单独的自己来决定文本,而是要和剧团的导演一起来合作。我们可能会首先制定一个问卷调查,确定我们要询问的人。比如说我们要排演一出反映北京老年人的戏,对他们这些年的生活比较感兴趣。我们可能会尝试着去抓三个画面,比如说第一个问题,在1976年的某一天,这些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状态;第二是我们描绘出来一幅画面,这些人在1989年的某一天,生活是什么样的状态;还有就是今天,今天你是怎么生活的。如果你拿着这个问卷问十个人,这样你就获得了很多的素材,之后我们就要把这些素材搬上舞台。

在这个过程中故意识到有一个问题提得多余了,你需要有一把剪刀把多余的材料剪去,或者是意识到有些人讲述的故事没有什么趣味。也许,有一些人讲了生活当中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由此,你对这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更多兴趣的影响,你想知道他1950年是怎么生活的。你突然讲述起一个人,当他还是婴儿时的生活状态,展示他从1949年到今天。这样会发现,违背了你当时的本意,你原本要展示很多人的生活,到最后只是对某一个人的生活历程感兴趣。

现在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演员的年龄都是20多岁,根本就没有年老的演员。这样,我们就要创造出来这样的感觉,怎么样在舞台上展现出来是老人的状态。这样就开始在做这个项目,这就是做这个项目的工作。

李亦男:好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上午的活动先到这里,我们有更多的问题,可以在星期三下午马蒂亚斯.君特先生做报告的时候提出来,在其他专家做报告的时候也可以提出。下午的活动1:30开始,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