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装置艺术及其美学基础——或再论装置与雕塑之别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01-12 16:20:42 | 文章来源: 中国新媒体艺术网

 

    结语,或者困境

  在形态学层面上,雕塑与装置互相渗透、影响。在本体意义上,雕塑正是借助于装置和物体艺术才得以拓展,但摆在其前面的问题是明显的,既是现代艺术的本体性问题,如何通过自身来超越自身,若放弃对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探索,雕塑将仍然徘徊在原地,若企图超越这一问题,雕塑必然放弃雕塑之名,闯入装置艺术之领域;而装置艺术虽然不是雕塑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其产生也深受现代雕塑的影响,也根植于现代主义艺术的营养之中。装置艺术在某些层面上解决了雕塑的难题,但在世俗化市场化的过程中,他不可避免的得去面对当代艺术环境的新问题。

  历史决定论的黑格尔(Wilhelm Friedrich Hegel)曾悲观的担忧艺术将毁灭在自律的虚妄中,而阿多诺则怀疑着艺术在他律的世界中会被市场所吞没。装置艺术终结了自律的现代艺术,在已实现的黑格尔预言的艺术废墟建立了一个新的乐园,同时也穷尽了现代艺术的可能性,为之后艺术的发展塑造了最后的范式。然而,这种范式却面临着无意义化的危机,不得以寄生于市场需求中生存。在阿多诺的忧虑面前,今天的装置艺术面临着一场更为真实的考验。

  尤其是近年来的实践似乎在证明,装置艺术愈加朝向一种虚妄的态势在发展。越来越多装置、集合艺术通过“展示”出场,“有一个倾向就是强调艺术事件的瞬时性特征,否定艺术和建筑的功能。这一态度一种靠‘展示’,靠取消超出自身的目的或目标的过程发迹的文化。” 【16】在这种靠展示出场的,诸如Workshop【17】等艺术活动大都不包括传统的绘画、雕塑,在数量上以装置艺术、集合艺术、偶发艺术、行为艺术等为主。这样的背景下,装置开始脱离了其原有“观念”和“经验”,返回到创作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去,然而,这些形式已然无法承担其目的。装置艺术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由“观念”和“经验”出走,物体隐匿到现实之后,将现实挪移到博物馆与传媒暧昧联姻形成的“展示”的“剧场性表象”之后,成为美学消费品。在今天,我们还看到诸如workshop、网络展览和评论等呈几何倍数增长的新途径,它们既利用装置艺术,又抛弃装置艺术,转而使自身成为目的。从而丧失了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功能,将其价值逐步让位给商品的价值。这一点,正是装置艺术在今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注释:

  【1】蒂埃里。德。迪弗[比利时]:《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 译,P.134,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长沙

  【2】H.G.布洛克[美]:《现代艺术哲学》,滕守尧 译,P.254,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成都

  【3】张晓凌:《解构与重建》,P.90,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长春

  【4】Terry Atkinson:《关于〈艺术的非物质化〉一文》,转载自《概念艺术》,现代艺术杂志社 编,P.53,现代艺术杂志社出版,2002年9月,成都

  【5】Terry Atkinson:《关于〈艺术的非物质化〉一文》,转载自《概念艺术》,现代艺术杂志社 编,P.53,现代艺术杂志社出版,2002年9月,成都

  【6】Majorie Elliott Berlin:Design through discovery (four edition), CBS College publishing, 1984, P.489, 转引自贺万里:《装置艺术研究》,P.13,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北京

  【7】H.H.阿纳森[美]:《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巴竹师、刘珽 译,P. 599,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2月第二版,天津

  【8】Pierre Cabane[法]:《杜尚访谈录》,王瑞芸 译,P. 15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桂林

  【9】邵大箴:《西方雕塑10讲》,P.119,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南宁

  【10】H.W.Janson, Anthony F. History of art, Prentice Hall, 1997, P.924, 转引自徐淦:《装置艺术》,P.1,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北京

  【11】埃伦。H.约翰逊[美]:《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姚宏翔、泓飞 译,P.23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上海

  【12】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美]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 译,P.17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北京

  【13】赫伯特。里德[英]:《现代雕塑简史》,余志强、栗爱平 译,P.96,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成都

  【14】李勇:《世界雕塑史话》,P.191,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北京

  【15】许正龙:《雕塑学》,P.39——40,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沈阳

  【16】杰曼诺。切兰:《视觉机器——艺术装置及其现代原型》,载《视觉潜意识》,P.113,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17】在今天,展示不再仅仅是装置艺术价值的背景和具体呈现方式,他自身便具有目的性。比如近些年来兴起的“Workshop”,这种展览本身的价值正取代着装置艺术本身,艺术品则很简单地充当了一种“填塞物”。同时,类似的“展示”活动也开始在国内出现,“丽江国际艺术展示节”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一种“中国首次”、“全新艺术方式”、“平等”的姿态出现更深的掩盖了上述危机。

   上一页   1   2  3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