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艺术细菌”是城市的益生菌(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19 14:40:35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城市只有提供艺术生存的空隙,才能留住有才情的人。

上海美术馆门前的艺术作品

  美术馆,在上海这座经济日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城市中,扮演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角色?是张扬先锋色彩的艺术急行军?还是艺术界和社会的桥梁?在越来越如同人工园林般被修剪得齐整划一的都市容颜中,留给艺术的生存间隙该停留在何方?

  美术馆

  美术馆的角色:公共教育机构

  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的喧嚣已经渐渐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淡去,由此掀起的前所未有的汹涌观展人流和业界人士不无揶揄的评价也着实让上海美术馆在过去的那个秋天中忽然从城市文化的“边缘奋斗者”站到了大众文化的风口浪尖。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才能发挥它的最佳价值。”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这样说道。

  颜文樑亦于1947年在筹建全国性美术馆的文章中说道:伦敦、巴黎、梵蒂冈的美术馆,是超越一切美术馆的艺术大集成,等而下之的,如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国,也有辉煌的美术馆可以睥睨一切。若一个民族没有代表民族文化的美术陈列馆,多少意味着文化的落后甚至衰退。

  谈到美术馆在城市文化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时,李磊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担负起了更多的公共教育机构的角色,美术馆因此也叫做美术博物馆,属于博物馆之列,是展示和收藏艺术作品的所在地,以及传播艺术信息的载体和推动学术研究的中心。

  其实,上海美术馆号称自身展示范围集中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从时间上来说本应包括民国以后的所有美术作品,但是实际能力所及的,也就是1949年建国以后的美术作品。“对于综合完整的美术馆博物馆所应发挥的作用来说,距离还是很大的。”李磊说。

  美术馆的任务:与公众沟通

  公共文化机构的目的是提升全民的文化服务质量与引导文化导向,并强调其公益性、非营利性、受众的接受度,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去年结束的第七届上海双年展汹涌的参观人流引来专业界人士的纷纷质疑。这张“都市文化鲜明的名片”对于现阶段中国的艺术审美所处的地位来说确实有其特殊情况,国外以学术和探索著称的双年展在创新之外,还背负着传承与沟通的重任,历史可能是一种财富,也可能在张扬先锋的情况下变为一种包袱。

  “中国的文化趋于保守。美术馆在推进文化创新意义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作为一家大型美术馆,既要与公众保持沟通、吸引公众,也要平衡业界的评价,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如果针对双年展的批评只有好意,未必有好的效果。我们要告诉观众的是,艺术有多种形式,就像生活有多种形式,应用宽容的心接纳对待多种文化姿态。”李磊说,“28万的参观人群中,20岁左右的青年占了大多数,让他们学会用各种角度观看生活,对以后的人生或许有些启发。美术馆就是联系艺术界和社会的桥梁,在小圈子里面发生的所有焦点应该很迅速地在美术馆让公众看到。”

  关于美术馆和大众的关系,李磊认为:“大众文化是从文化性质进行判定的,是大众广泛接受的、具有代表性的。对于大众来说,无需太多知识积累,并倾向于感受性。上海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区别于小型的私人的艺术机构,必须照顾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观众,这也是为大众服务的功能之一。”

  上海双年展创造了28万人次的参观量,之前人们可能不知道手中的手机、相机只要掌握简单的技术就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创作的形式绝不拘泥于专业人士。艺术走下殿堂之高,走出垄断的误解,这未尝不是民主化进程的另一种诠释。

1   2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质疑吴冠中给上海美术馆捐画
·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谈吴冠中捐赠作品展
·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 【专访】上海美术馆李磊:我们都是服务员
· 中国审美传统与抽象的表达——李磊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