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艺术区成长的必修课
如果从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迁校址,一些美院教师、艺术家开始在大山子地区租赁厂房改造工作室开始算起,798艺术区的发展不只经历了10年时间。也正是因为美院作为辐射中心的效应,798才改变了命运,注定成为中国的“苏活区”。
798的成功模式,让旧工业遗迹在艺术的催生下焕发了生机,也让全国各地有着同样资源的地区开始探索谋求类似发展的道路。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
西安,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西安市东郊的纺织城是建国初期采用“苏联模式”企业区域划分的经济产物,在早期的计划经济时代成为举国闻名的国民生产大户。然而,随着1990年代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纺织城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如今留下的前苏联援建的空荡的厂房,如北京798的情况一样,也是最先被艺术家发现,进而改造、入驻。2007年,西安纺织城旧厂区在灞桥区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正式成为纺织城艺术区。
尽管同样处于远离市中心城市东郊,纺织城艺术区却并没有类似北京798艺术区附近美术学院的文化氛围和望京商业圈的经济辐射。与周边萧条的街市相比,纺织城艺术区更像是一个“文化孤岛”。尽管如此,发展5年来,纺织城艺术区已有约110多位艺术家、70多家艺术工作室及艺术机构入驻,经过驻艺术区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努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国际声誉。然而,在这座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古都中,当代艺术文化活动却一直显得不温不火,甚至有时显得孤立无援。
“西安是座文化古都,传统艺术在这里有着相当强势的地位。在这里发展当代艺术,十分艰难。”艺术家白夜告诉本报记者。作为纺织城艺术区的发起人、召集人之一,他也是这里最早的入驻者。在2004年到2006年两年间,白夜经历了上海的莫干山50号艺术区的建立,也暂居过人气很旺的北京宋庄,最终他选择回到故乡,与朋友雄心勃勃地建立属于西安本土的当代艺术区。然而,经历了5年艰辛发展,艺术家却将面临被驱逐的命运。
今年9月,原纺织城艺术区6名艺术家被这里的“新主人”——经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尽管,这起因园区改造、工作室腾退、租金上涨等纠纷引起的诉讼还在审理之中,但园区里的许多“原住民”——艺术家、艺术机构,已经因为艺术区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选择了默默离开。
或许这只是近些年国内一些艺术区在拆迁改造过程中诸多纠纷中的一个普通事件。但艺术区中艺术家的去留不仅仅决定着一个艺术区的人气,也决定着一个艺术区的核心文化价值的取向。
“纺织城艺术家,多年来是在西安强大的传统艺术市场被书画垄断的情况下,还在坚持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在这种强势面前,当代艺术被挤压的几乎是零。尽管如此,可以说,当代艺术家仍然是纺织城艺术区的灵魂。”批评家、策展人佟玉洁告诉记者。作为多年来,帮助、参与纺织城艺术区建设的西安籍批评家,她也在为艺术区的未来感到担忧。
尽管记者来西安采访时正值国庆假期,但与千里之外的北京798艺术区游人熙攘的景象相比,秋天的纺织城显得格外冷清。伴随着随风而起的片片黄叶,这座有着超过半个世纪历史的工业之城显得分外萧条。那些早已人去楼空的旧式建筑或许即将消失,或许还在等待着今天的人们再次把她带进另一次辉煌。
从艺术区到文化产业园区
在新的纺织城艺术区规划中,“纺织城艺术区”被更名为“半坡国际艺术区”。带有现代工业文化记忆的符号,将被古老文明的符号所取代。记者看到,在纺织城规划区域中被圈起的临时围墙上,写着诸如发展长安文化、打造国际都市等励志的标语口号。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都,似乎正在经历着空前的文化改造。
纺织城艺术区是在原唐华一印(原西北第一印染厂)厂区内的厂房等建筑的基础上经改造建成,自2007年正式开始启用。早期入驻的艺术家、艺术机构大多以内部空间改造为主。艺术区原始建筑,对于这些“外来租户”来说是难得的文化遗迹。
“西安纺织城的建筑是当年由苏联专家设计援建的,这跟北京的798的建筑(原民主德国专家援建)有所不同。这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十分难得的。”白夜告诉记者。他在艺术区租有一间100多平米的工作室。回忆起五年前刚刚来到艺术区时的艰苦条件,他感慨万千。“我们来的时候,厂房的状况十分破败,我跟几个艺术家朋友自己出钱出力,慢慢地把内部空间改造成能用的工作室。”
正是一些艺术创作者先后入驻,把这里当成他们的创作基地或者是工作室,让展示、展览活动逐渐多了起来,文化气氛才日渐浓厚,而昔日的破败工业园区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了西安城东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798,还是纺织城,这些国营旧企业所在的厂区土地、厂房均为国有资产,艺术家、画廊、艺术机构只能是租户,艺术区未来的命运都将由产权所有者——政府来决定。记者在西安纺织城艺术区的“半坡国际艺术区”运营部印发的宣传册上看到,规划中的未来纺织城艺术区(半坡国际艺术区)将有很大变化,但“最终效果以政府批示为准”的字样也证明了艺术区的规划改造将有政府批示才可获准。
目前,在我国,地方政府介入艺术区的管理,通常是先将已经逐渐发展成熟的“艺术区”纳入“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版图,对区域内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规划、改造。如今,经过十多年发展的798艺术区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此类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成功典范。从2005年至今,经过多方呼吁和努力,798艺术区在基本保留原有建筑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大量园区内配套服务设施,这也使艺术园区在原始风貌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使园区拥有了持续的吸引力。
这一发展模式直到今天仍然不断地在全国各地被竞相效仿。但愿,艺术区的发展不再是另类文化现象的兴衰演义,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一道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