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博报

芒克访谈录:从“白洋淀”到《今天》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12 19:02:12 | 文章来源: 凡的艺术空间

您似乎70年代初期写诗比较多,此后一段时间就比较少了?

写诗最热闹的也就是72、73年,到了74年好像有个大抄什么的,莫明其妙地办学习班。老多多没事,老根子被抓进去几天,我被关进去三天,关到国务院宿舍地下室,据说是江青搞的吧,挨个提审,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出来了,也不告诉什么原因。像我那么大的年轻人,关进去好几百,打那之后,就比较少来往了。尤其是75、76年,我75年好像没写什么东西,76年1月回北京的。那时候我们确实也没把写诗很认真的对待,真正地认真对待是在78年之后办《今天》杂志,面向社会,面向更多的人了,从那时候才真正的把写诗当回事。

我觉得你这一时期的诗写自然、写感觉和内心的比较多,很本色,也很有想象力。

我还是写人本身的东西,写人性的,人的感觉、人的直觉、个人的感觉和自然的东西,其实人的所有哲学体系都是和自然界有很大关系的,相对论。文学啊思想啊也是一样,它也跟自然界有关系。诗歌也是一种形式、一种语言艺术,其实最精彩的诗,就是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说出了非常深、非常绝的东西。我就看现在有些诗写得绕来绕去,很玄的那种,其实什么都没有,有什么啊?毫无生命的一个个句子。好的诗毕竟应该还是活的,但是要写出特别好的语言,很简练又很有新意,有独到的想法,也很难,不是人人都能的。一生中你能写出几个好句子?大部分都是字面的意思。你出一本他出一本其实没人看,没有存在的意义。

北岛的诗和你的风格不太一样,他的诗与政治的关系比较紧密一些,对抗性、意识形态性比较强。

老北岛和我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他没到农村插过队,可能从年龄层次上看他也比我大一些,他们是高中生我们是初中生嘛。还有一个我觉得每个人的本性、天性不一样,我们互相也是有一些影响、借鉴的,其实也是互相刺激。比如说我要是不认识这几个人,也没兴趣写东西了,就是因为认识这些人,相互一较劲就写了。比如我看老北岛写了,一看他写的我就有欲望写,我也就写,我要是不看到他的东西我可能也不写了。这人,看周围的环境,看人家写他就来了劲了,都是这样。也不是纯粹为了提出什么东西,对社会有自觉的反抗等等,当然每个人他不自觉地就有些反抗,对社会就是反感,你想想那时候从农村刚回到家,还没睡踏实,就有警察敲门,登记啊什么的,特别反感。而且根本也没有言论自由,我们在出版杂志的时候就是为了争取言论、创作、出版自由。其实我们当时办杂志根本没想到现在这个影响,我们当时也是豁出去了,就想办完一期被抓住,就完了。我们那时候写诗谁想到以后会成为一个诗人?

当时对“诗人”这个称号怎么理解?

我们70年代初那时看待诗人不像现在,那是非常了不得的,肃然起敬。我记得老根子对我说我是个诗人时,我就特别激动,诗人啊,那怎么可能?就觉得非常至高无上,是极少数的,非常神圣的,觉得诗人是能与神对话的人,非常了不得的人。那时候我们就是这么一个概念。现在一讲,诗人似乎就整个一垃圾,就不是好词。

在白洋淀的诗歌圈子和在北京的诗歌圈子似乎也有重合,主要有哪几个人?

在白洋淀就是那么几个人,来北京也就鲁燕生家的小圈子里,多多、根子、严力、马佳、彭刚、鲁燕生兄妹俩。在白洋淀的时候,和宋海泉也有接触,我们村是大淀头,他们是寨南,虽然是两个公社,但从大堤走只有八里地,划船也能过去。

你在白洋淀插队期间是不是生活的还是比较惬意,不少文章写到这一点。

当时白洋淀周围很多村都是住的知青,听说北京去的有两百多人,几个人在一村几个人在一村,我们那个村等于是一个岛,打鱼的人多,没什么土地。当时还是老房子,景致也挺好,甲鱼泛滥都爬到村里,我们没少吃那个。那时村里人不怎么吃都送给我们,都吃腻了。有一年螃蟹泛滥,河里的东西都吃伤了。村里小孩帮我们掏鸟蛋,一脸盆,给点钱就给我们。风景很美,不同季节有不同景色,很好。回北京也没啥意思,又没钱,在村里还挨家挨户吃点。最初是几个人在一起做饭,后来走的走,老岳重去乐团里,老多多回家不来了,村里没几个人了,你来我走的,我就和老百姓一起混了。自己的房子破烂,又冷,到老百姓家腾出一间房或者睡在一大炕上,在人家吃,还有点意思,有人关照点,混熟了哪家有好吃的都请我去,处得非常好。

你和多多还有过一段时间的诗歌竞赛。

和多多的诗歌竞赛活动,就是在73年,两个人较劲,对诗的看法相同,什么样的句子是好诗,什么是诗句,互相较劲。我们中学就是同班同学,关系很好,就说年底一人拿出一本诗集,看谁写的棒。其实还真是憋着写了不少东西,有时候写诗跟大众没多少关系,跟品味差不多的几个人一起较较劲就能写出好的东西。不知为谁而写,其实有时候有目的地写,不一定能够写出好东西,办《今天》杂志的时候硬写,我觉得不灵。

您这一时期参与的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78年到80年的《今天》杂志了,它最当初是如何创办的?

正式地将《今天》提上议程是在78年9、10月份,老北岛提出来要办的杂志,完了就开始筹划。后来那几个人都是北岛找的。第一期的编委是七个人,张鹏志,孙俊世,陆焕兴,刘羽,还有我,北岛,黄锐,一起商量取刊名。我们第一次开会应该是在10月份,刊名是我提出的,当时在张鹏志家,在鼓楼西大街那边,我们编委第一次开会,商量取一刊名。我上去非常即兴、没有思考地取一名字“今天”,当时就觉得提过去没意思,提未来根本打不着,比较现实一点,就叫“今天”,刊名就有了。就开始具体分工开始找稿件、找纸。

这样就开始进入具体的运作程序了。

筹办完了就开始了,稿件有些是现成的,然后责令谁写什么谁写什么,创刊词北岛写,黄锐设计封面,然后就是找纸张。那时说我从造纸厂顺纸什么的,没有。印我的诗集的时候,让车间的工人帮忙带了一点出来,印《今天》还是从文具店买的,一摞一摞的,还用介绍信,也不太严格。因为我们造纸厂它不生产这种纸,它都生产非常高档的那种,《今天》用不上那么好的。后来都弄好了,印刷,没油印机啊,又从别的单位弄来了两台油印机,有的单位有朋友也帮着印,给两张蜡纸,印多少份。我们当时主要在陆焕兴家,他们家在新源里使馆区内,周边是菜地,很荒凉的一个地方,他在那租的一间农民房,觉得那里比较隐蔽。当时都还是比较秘密的,因为谁知道结果怎么样呢?你杂志还没出来,一下给你扣里边去了,那怎么办?当时是干了好几天,油印啊、叠啊、装订啊。陆焕兴就给我们做面条吃。当时我们还用了点版画,马德升做的木刻,阿城的版画也用了,因此弄得还挺有意思,还有插图。大冬天,印完的那一天是12月22日。

23日我们出发去张贴,算是个创刊的日子。当时就我、北岛、陆焕兴三个人去的。出去的时候还有个小小的告别,因为觉得有可能我们三个出去就回不来了。当时是豁出去了。拿着杂志、浆糊、笤帚,往墙上刷,我们刷的地方是西单“民主墙”,文化部的大门口,《人民文学》的大门口,王府井的大街上。我记得特别清楚,后面跟得人山人海,包括警察,都在看但没人抓我们。这些人很震惊啊,想这些人疯了,敢这么干。我们三个配合得挺好,我刷浆糊,北岛贴,陆焕兴拿笤帚再一刷,弄平。一会就弄完了,然后骑车就走人,很利索。第一天还刷了《诗刊》,在虎坊桥那儿,刷完了天比较晚了我们三个在晋阳饭庄吃的饭。没事,回来了。第二天我们就去北大、人大,又刷了不少,也比较顺利。就是人大去了不少保卫,不让刷,我们刷上去刚一走就给撕下来了,北大的都没人揭,保留了很长时间。

然后是不是就有了比较大的反响,你们的干劲也更足了。《今天》后来组织了不少与读者互动、诗歌朗诵等的活动。

反响挺大,当时在上面没有我们的联系方式,但是后来有很多人给我们留言希望跟我们联系,就在那上面写。我们私下也去看有什么反应,一看反响还挺大,很多人都想和我们联系,后来从第二期开始的成员不少都是从那上面的留言找的。因为第一期办完之后我们有了分裂嘛,具体情况就是79年2月份,当时有不少“民刊”,《四五论坛》、《探索》、《沃土》、《启蒙》、《北京之春》等,是因为不知从哪听来的风声,说上面的人要封杀、取缔“民刊”,所以大家就联合起来举行个活动抗议。在我印象里比较厚的杂志出现在民主墙上《今天》应该是第一份,《四五论坛》说他们是第一,但他们第一期就是一两张纸嘛。因为《今天》在当时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他们有些活动肯定会找到我们。当时开一个联络会,黄锐去的,没敢签名,自己做不了主,回来问我我说我去就完了,同意,签了名回来了。当我签完名之后一说,好多人就耷拉脸了,说我们是一个文学杂志,为了生存,不能和他们掺和。很多人就说这么做你自己承担,你得声明你签名只代表你个人并不代表《今天》编辑部。但当时老北岛是唯一支持我的人,他说这样做不是把芒克给出卖了吗,这怎么行啊?再说了你别以为你是纯文学人家取缔了别的就能把你留下,那都是一勺烩的,别以为你标榜纯文学刊物就让你生存。后来争吵得很激烈,不可开交。老北岛也是比较固执的一个人,也没协调,就说少数服从多数,我和芒克退出,你们五个继续办,我们俩还给继续撰稿。他们说你们俩发起的,你们退了还办什么呀,北岛说要不就你们五个退,我们两个办。弄得不欢而散。他们就退了。后来我和老北岛弄到很晚,回到北岛的家并且住下了。我们重新开始招兵买马,一开始给我们留地址的找了几个人,像周郿英、鄂复明是后来李南介绍来的,徐晓是我通过赵一凡认识的,再加上陈迈平,他在中戏读研还是干啥。鄂复明我们觉得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不但会油印后来还管着我们的财务、订户、回信、发放。我们第二期的编辑部就成立了,成员都是比较实干的人,就是玩命地干,实干。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