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四川美院70年校庆,湖北美院90年校庆之际,这两所美术学院的雕塑系联合举办了一个名为“川上楚天”的教师作品交流展。
两个学院的教师作品放在一起,如果不加标识,很难看出他们的相互区别,为什么会如此?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不分彼此地混置在一起,倒是可以看出整体状况上的区别。这两个系教师作品似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称之为“守望者”,另一类可称之为“游牧者”。
所谓守望者,如同农夫,秉持着农耕文化的信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寒来暑往,他们一直守望着熟悉的田园,期待着大地的馈赠。
读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一个人始终要有自己的根据地,无论你走多远,涉猎多少领域,最后都要守住自己的根据地,只有这里,才是你最熟悉,最得心应手的地方。
在两个系的教师中间,我们很容易辨识那些守望者的熟悉身影,他们就是这样一批坚守根据地的人。这些守望者的视野并不狭窄,思想也并非守旧,只是,他们在创作的时候,更愿意长时间地,习惯性地深入到某一个具体领域,研究自己所关心问题。例如,有的人研究某种造型方式;有的人研究某种材料;有的人研究某种工艺……如果说学院雕塑与社会的雕塑有什么不同,这些人的创作就集中地体现了学院创作的特点,他们的作品是强调过程的,是有方法的,是有延续性的,是有谱的,是有上下文关系的,是可以明晰表述出来的……
守望者常常是寂寞的,他们的创作是研究型的创作,在很多时候他们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他们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也许并不很高,但是对于学院,他们仍然重要;只有学院能容纳他们,也应该容纳他们,他们的存在也是学院存在的理由。
所谓游牧者是一群在创作上不安分的人,他们秉持着游牧文化的传统,逐水草而居,永远追逐更好的草场,寻找更加湛蓝的天空。他们身在学院,心在江湖,他们是一些好奇心很强的人,喜欢外面的世界,喜欢尝试和探索各种新奇的作品方式。
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学院才给了他们这种可能性。游牧者的出现,本身就是中国艺术创作生态发生重要变革之后的产物。看看过去,在改革开放之前,雕塑系的老教师们的创作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限制和约束,除了完成主题性创作任务,再就是在头像、胸像人体中间打转;在那个时候,哪有纵横驰骋,四处游牧的可能呢?
游牧者的出现,带来了学院教学和创作的重要变化。
由于中国特定的文化情形和高等雕塑教育的特殊结构,中国当代雕塑革新、创造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一批在学院工作,或者有着学院背景的人。在当代雕塑中,最有活力,最富有创造性的的雕塑家有一部分也是学院的教师,这些人是游牧群体中的优秀者。
他们的出现使中国的学院雕塑没有成为“守旧”、“僵化”的代名词;他们的成果有相当多的部分已经渗透到当代学院的教学中,转化为学院雕塑中的一种新的知识和文化传统。
守望和游牧,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学院雕塑教育的两端,形成了中国学院雕塑教育的特有生态,对应着当下中国的文化现实和社会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