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李铎谈中国书法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19 09:18:52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报

二、学书之道,惟勤与悟

我很小就开始练习书法。记得当年在部队,我经常在小铁桶里装上石灰,掺上水,用个刷子见墙就写,部队上一些需要书写的任务也都交给我完成,无形中使我得到了充分锻炼,为我今后写大字不怯场打下了基础。1953年我到河南信阳步兵学校学习,一有机会就到信阳城里的一个旧书店里翻看字帖,虽然七八本帖都被翻得不成样子了,但每次去我都看一看。店里的墙上还贴着一张没有头尾的书法拓片,这张拓片像是王羲之的墨迹,我非常喜欢,拿着小本逐个字地照着写。去的次数多了,店里的一个老同志都认识我了,看我那么喜欢,就把拓片送给了我,我如获至宝,又买了王羲之的《圣教序》和《兰亭序》,拿回去后我就对照这张纸认真地写。1959年我来到北京,像进入了书法的海洋,到处都是名家题的牌匾,故宫博物院里有许多古代书法碑帖,这些都让我如醉如痴。故宫里面郭沫若题的字,让我感到了书法端稳、洒脱的气韵,特别有力度,我就下决心学郭沫若的书体。于是到处找郭沫若的书法,从报纸上剪报、买郭体字帖、到荣宝斋借郭沫若的真迹,拿回来反复临摹,临摹了好几年。后来我写的郭体字可以乱真。这是我由“临”到“立”的过程,学一种字体就要学透它并记住它。后来我意识到学郭体固然好,但总跟在人家后面走也不是办法,学习毕竟是过程、是手段,不是目的,我通过学习郭体来改造自己的自由体,要想使书法能够立得住,形成气候,还要进行“变”和“创”。后来我加入了王羲之行书以及苏、黄、米、蔡各体,甩开郭体,进入到第二阶段,把魏碑和隶书的笔意加入到行书里去,使书法更苍劲、古拙。其中有一段时间,由于一直不练习郭体了,而新的书风还没有完善创立,因此写得很糟糕,心里很苦恼,一些朋友甚至家里人都劝我还是写郭体。但是我想还是得改变,写一辈子郭体是不行的,学人家是必须的,但学书法的最高境界还是要写出自己的风格。我的认识是:“学书之路,本乎于心,心之所向,手必趋之,且趋且变,当何快哉!”现在有人向我学习书法,我也是通过自己的体会告诫他们,要变要创。这里面也没有什么捷径,有八个字是要记住的:一曰兴趣,此学书之动力也;二曰勤奋,此学书之保障也;三曰悟性,此学书之羽翼也;四曰路径,此学书之方向也,四者相辅相成。古今大家,概莫能外。我希望各位学友要写高雅的东西,把自己的心写进去,写出自己的特色。把握“临、立、变、创”的关系,“临”要贯穿始终,悟进去后,就可以与帖对话,那上面有真东西。初学者要抱住一本帖反反复复地临,不要朝秦暮楚。学习书法是费时费力的一件事情,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写上十年八年的也不一定会怎么样。所以大家学习书法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真正深入下去,踏踏实实地学习,一定会有收获。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学书之道,惟勤与悟。勤能补拙,悟则生灵,此学书之妙途也。”

《礼器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