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量不算少,总让人感到高高在上
暑假还剩两周了。与小朋友们的常规项目——火爆的出门旅游和没完没了的辅导班相比,另一个数据则显得很“冷”:自从进行免费开放试点以来,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已有1000多家,年观众量1.2亿人次,其中青少年3500万人次——按在校大中小学生2.3亿计算,人均才0.15次。
众所周知,博物馆因拥有无数经典艺术典藏,及其具有的实物性、经典性和现场感的特点,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一些国家的孩子可以说是在博物馆、图书馆里“泡”大的。而在中国,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孩子去博物馆的次数仍然很少。
“我们也想带孩子去博物馆,不过博物馆太少了,不太方便。”北京市海淀区一年级小朋友雯雯的父亲齐先生说。
齐先生的判断似乎并不正确。
“北京的博物馆其实非常多,在册有100多家,这些博物馆不仅质量很高、种类也很多。还有很多不在册的企业博物馆。不要说博物馆离我们很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暑假里,做了10年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的张鹏,在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组织的一次教育沙龙上这样说。
记者在北京市文物局的网站上共查到150家在册的博物馆,仅雯雯家所在的海淀区就有21家。
普通家长和专业人士之间的感受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是博物馆拒绝了孩子还是孩子拒绝了博物馆?
逛博物馆如逛旅游景点,教育功能被忽视了
“我认为当今博物馆教育的最大困难是大家不去博物馆,特别是学校的学生不去博物馆。博物馆教育缺失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说。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博物馆更多地把收藏和保护文物以及研究作为工作的重点,而教育功能被放在了从属的位置或者是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上了。
记者曾经就孩子很少进博物馆的问题采访过一些博物馆的管理者,不少管理者谈得更多的是:国内的孩子缺少参观博物馆的素质,他们会大声说笑,总想触摸展品,还会你追我赶。
这些管理者的抱怨确实是事实,不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不少博物馆绷着脸面对孩子。
其实,在大城市对学生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并不少,而且博物馆也还会为青少年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以北京为例,首都博物馆就专门为孩子们开设了“盘子里的风景——瓷盘绘制”,北京天文馆专门为喜爱天文的孩子开设了天文主题夏令营。
但是,这些活动除了媒体记者们在新闻发布时能够了解以外,又有谁在主动向孩子们介绍呢?“现在博物馆的信息都是单向的,有什么展览、有什么讲座,网站一挂就行了,博物馆似乎不在乎来多少人,来的是什么人。只是把这个展览做好,来不来是你的事。”张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