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博物馆则很不同。
宋向光介绍,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考虑对儿童进行服务时,按照年龄把儿童分成了几段,最小的是1岁半到5岁,中间的是5岁到6岁,然后是6岁到12岁,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活动。“其中最有趣的是把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歌重新填词,把博物馆的展品填在里面,孩子们唱完歌后到博物馆寻找歌词里的这些作品,找到以后真的是非常高兴。”宋向光说。
据了解,美国有88%的博物馆提供从幼儿到少年的教育项目,70%的博物馆在过去5年中增加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新服务,而且还有300多座儿童博物馆,每两万多儿童就有一个;而我国,儿童博物馆不超过10家。大多数博物馆既没有服务未成年人的展厅和展览内容,也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讲解员和讲解词,所有人听相同的讲解。
“所以,人们逛博物馆就像逛旅游景点。”张鹏说,“我们做博物馆讲解的都知道,去博物馆的基本是两类人,一类是真正的博物馆爱好者,另一类就是游客,他们觉得来一次北京要去一次故宫博物院,当成一个旅游景点参观,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供大家学习的地方,也就是说公众很容易就忽视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近几年,随着观念的转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很多博物馆都免费向公众开放,而且不少博物馆还设立了社教部门,专门负责与教育相关的事项。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仍然有很大的难处。
“一次我们策划了与剪纸相关的体验活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一位专门从事社教工作的人员介绍,为了让孩子们能与真正的艺术家进行交流,请了民间艺术家到现场,很多民间艺术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因此,博物馆给他们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于是,支付这个费用就成了大难题:博物馆并没有这样的经费,似乎只能向参观者收取,但是,一旦向参观者收取费用,活动的公益性就要被质疑。“我们的困难就在这里。”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爱上博物馆
重“展”不重“教”使得博物馆没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些已经身在博物馆的孩子就真的走进博物馆了吗?
今年春天,齐先生从朋友那里得知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名为“道法自然”的特展,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不少名画都在这个展览中展出。于是,他跟几个朋友相约带着孩子们去看展览了。
没看一会儿,就见其中一个孩子跟自己的妈妈吵了起来,这个孩子大喊着:“我再也不跟你来看什么破展览了。”
原来这位妈妈自从进了展厅以后,就忙不迭地拽着孩子追讲解员,只要哪幅画前面有讲解员,她就把女儿硬塞到前面去,为了检查女儿听的是否认真,还时不时让女儿给自己复述一下,然后再把女儿塞到另一幅正在讲解的画前,没折腾几次,小姑娘就彻底不干了。
“有些家长以为进入博物馆就是要让孩子们掌握知识的,其实,我觉得准确、科学的知识确实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张鹏说,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爱上博物馆。
张鹏记得,有一次在美术馆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画花,虽然看着墙上的一幅画,但是小朋友并没有按照画上的颜色进行涂色,这时坐在旁边的妈妈质问孩子:“你为什么不看画面?”
孩子在博物馆有他自己的角度,往往是成年人看不到或是想不到的,而成年人常常按照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一些要求。不少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回家以后必须写一篇日记或观后感,于是,不少孩子在博物馆里没有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而是把自己当成了扫描仪,不停地在自己的本子上拷贝着简介上的知识点。
“其实,只要孩子喜欢上了博物馆,他会自己迸发出强大的学习劲头。”张鹏说,有一次他讲中国古代史,一个二年级小朋友一直跟着他,跟了五个小时。第二次再去的时候,这个孩子完全不跟着张鹏走了,他要自己去看,他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去看了。“这才是孩子在博物馆应有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