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建一个博物馆
当成为博物馆的常客后,真正受益的是孩子。
罗曦是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张鹏,之后与张鹏合作,利用周末的时间把自己班的孩子带入博物馆。大约两年的时间,罗老师惊讶于孩子的变化。
一次罗老师上公开课,那一课的题目叫《我是什么》,讲的是一滴水,由地面蒸发变成云,再变成雨、雪降落到地面上汇入江河湖海给人类做出贡献。罗老师在这一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我是小水滴,有什么方法让我只做好事而不做坏事?罗老师在其他班进行试讲时,得到的答案是建水坝、修水电站、修水车。在自己班正式讲的那天,一个男同学给了大家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水电站是现代人做的好事,古代人也可以做好事,比如那些螭首。“螭首是龙的儿子,在故宫是排水的系统。我们班孩子在故宫博物院很详细地了解过。我很清楚地看到在后面听课的老师所流露出的惊讶表情。”
据悉,北京自2008年开始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项目,市级资源单位已达500多家,包括故宫、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考虑到参观博物馆需要支出门票、学习耗材、往返交通费等费用,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从2012年起,北京市每年投入两亿元,用于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的专项经费,城区按照每年生均150元给予补助,郊区县按照每年生均200元给予补助,保证全市每名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两次进博物馆参观体验。
全国很多地方也出台了类似的政策。
虽然种种数据表明,距离“每名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两次进博物馆”这样的标准还有距离,但至少在靠近。
“博物馆真的是美好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不仅看到的是一些记忆,这里也给自己未来留下记忆。是你在给自己建一个博物馆。”张鹏说。
|